
(1).指外乡的路。 唐 皇甫冉 《赴李少府庄失路》诗:“月照烟花迷客路,苍苍何处是 伊川 ?”
(2).指旅途。 唐 戴叔伦 《江干》诗:“予生何濩落,客路转辛勤。杨柳牵愁思,和春上翠裙。” 宋 苏轼 《次韵孙巨源见寄》之三:“应知客路愁无奈,故遣吟诗调 李陵 。” 元 方回 《江行大雨水涨》诗:“客路由来但喜晴,山湥何况舟更行。” 明 徐熥 《寄弟》诗:“春风送客翻愁客,客路逢春不当春。”
客路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以下三个核心义项,均体现古代汉语特色:
指旅人行走的道路或行程本身,强调空间上的流动性。
例证:
唐代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来源: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3卷,第10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
《汉语大词典》数字平台(需订阅访问)
引申指旅人漂泊所至的他乡,含羁旅漂泊之意。
例证:
唐代李频《渡汉江》诗:“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岭外”即客路之境)
来源: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823页。
特指古代商贸活动中商人经行的固定路线,具经济地理含义。
例证:
《宋史·食货志》:“江淮间客路萧条,商贾不通。”
来源: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经济地理”条目。
语义演变脉络:
“客路”本义聚焦于“行旅路径”(空间),后因旅居常态衍生“寄居之地”(地域),并在经济史中特指商道(功能)。其核心始终围绕“客”的流动性,与“归途”“故里”形成文化对照。
“客路”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指旅途或外出的路程,常用来描述离开家乡、踏上陌生旅程的情景。具体包含两层含义:
除文学语境外,现代汉语中:
北宫婴儿避雷线不承望苍髯如戟藏头亢脑巢倾卵覆嗔怨侈物储元邨墅彫废东园秘器杜园笋凤鸣麟出俘卤敷纳干薪工薪鸹鹿关鬲光栅癸庚龟祥衮司海底山脉好弄虹申闳卓黄鹄楼皇业尖耍焦阬救援基原巨枣口疮口回叩阍无路连及草礼先壹饭锣槌梅公蒙吏免脱冥化明敏圣矩世传顺蔓摸瓜书香门第四衢八街苔钱特卓天足同济大学媮快退躲狎爱纤妍逍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