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帖经的意思、帖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帖经的解释

唐 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通典·选举三》:“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为通·”《旧唐书·文宗纪下》:“其进士举宜先试帖经,并略问大义,取经义精通者放及第。”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帖经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特殊题型,其核心含义是"摘取儒家经典中的文句作为考题"。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科举制度的确立阶段,《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科举考试时,考官任择经书中一页,遮盖前后文,仅留中间一行,再裁纸为帖,帖盖数字,令考生填充被遮盖内容的考试方式"。

从考试形式分析,帖经具有三个典型特征:第一,考题全部选自《五经正义》等官方指定典籍;第二,采用"贴去上下文,仅留中间部分"的命题手法,如《通典·选举三》记载的"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的考核方式;第三,强调精准记忆,要求考生准确补全被遮盖的文字,包括单字、短语或完整句子。这种考核方式在宋代逐渐被经义取代,但作为科举考试制度的组成部分,仍持续影响着后世的人才选拔机制。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指出,帖经的演变轨迹反映了古代教育从单纯记忆向义理阐释的转变。唐代进士科最初以帖经为重要考核内容,至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形成"帖经—杂文—对策"的三场试制度。这种考试形式虽在明清时期淡出主流,但其强调经典文本精准记忆的理念,仍通过其他考核形式得以延续。

网络扩展解释

“帖经”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在不同历史语境中有所差异,主要涉及以下两方面:

一、唐代科举考试方法

  1. 定义与形式
    帖经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重要考核方式,主要用于选拔人才。具体方法为:将考生所习经书的两端遮盖,中间仅留一行文字,再裁纸覆盖部分内容(通常为三字),考生需根据上下文填写被遮盖的部分。答对四、五、六字者视为通过。

  2. 历史背景
    据《通典·选举三》记载,帖经在唐代文宗时期被明确规定为进士科考试内容,要求考生“经义精通”方可及第。这一制度强化了儒家经典在科举中的地位。


二、佛教修行方式

  1. 定义与作用
    帖经也指古代佛教徒通过默写、背诵佛经来加深对佛法的理解与记忆。这种方式不仅是学习方法,更被视为一种修行途径,通过反复书写经文达到修心养性的目的。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考试流程或佛教修习方法,可参考《通典》《旧唐书》等文献,或查阅佛教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白鸾尾冰盘不辱惭幸禅户缠门缠户痴痴昵昵传觞楚歌大气压强打挣达知独出新裁凡几飞蒭挽粟風生盖冒盖世英雄归鞍瑰景烘堂怀辑假官间脑建设性见晛狡计节凑接地久经考验鸠类集族朗鬯磊荦料嘴陵诮陵辱厖蒙马驿迷芒蹑级逆销旁逸横出钱夹三长斋月三恶趣身色摄丝盒子试车失伦水宿山行说颂题词停私袜带王大父闻识沃流舞动无所不作鲜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