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麤缞斩的意思、麤缞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麤缞斩的解释

古代丧服的一种。《左传·襄公十七年》:“ 齐 晏桓子 卒, 晏婴 麤縗斩,苴絰、带、杖。” 杜预 注:“斩不缉之也,縗在胸前,麤三升布。” 杨伯峻 注:“麤縗斩,即粗布之斩衰。縗同衰。古代丧服,子为父斩衰三年。”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麤缞斩”是一个古代丧服相关的专有名词,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1. 基本含义
    “麤缞斩”指古代丧服的一种,属于“斩衰(cuī)”类服饰,是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等级。

    • 麤(cū):通“粗”,表示布料粗糙未经细致加工。
    • 缞(cuī):同“衰”,即丧服,用粗麻布制成。
    • 斩:指丧服边缘不缉边(不缝边),直接斩断的粗布。
  2. 历史背景与文献例证
    该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十七年》,记载齐国晏桓子去世后,其子晏婴“麤缞斩,苴絰、带、杖”,即穿着粗麻斩衰服,并佩戴丧带、丧杖。杜预注《左传》时解释:“斩不缉之也,縗在胸前,麤三升布”,说明其形制特点。

  3. 服制等级与用途
    斩衰是古代丧服制度中的最高等级,需服丧三年,主要用于子为父、臣为君等场合。其粗陋的形制体现了对逝者的极度哀痛。

  4. 读音与异体字

    • 拼音为cū cuī zhǎn(“缞”同“衰”,此处读“cuī”而非“shuāi”)。
    • 古籍中“麤”“粗”通用,“缞”亦作“衰”,需注意字形差异。

该词是古代礼制中丧服形制的专称,反映了传统丧葬文化的等级制度与伦理观念。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仪礼·丧服》或《礼记》相关篇章。

网络扩展解释二

麤缞斩

麤缞斩(cu cai zhan)是一个比较冷僻的词汇,主要在古代文献中出现。它指的是用硬物或利器猛烈地剁、戳或砍击,造成严重伤害甚至致命。这个词汇的拆分部首为【鬼】【糸】【斩】,总共有15个笔画。

这个词汇来源于古时候的文学作品或历史记载,例如小说、战争纪实等。它一般作为描写暴力、战斗或伤害的动作的一种形容词使用。现代汉字中并没有“麤缞斩”这个词汇,它只有在古代文献或古籍中出现。

在繁体字中,麤缞斩的写法与简体字基本相同,没有明显差别。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但在麤缞斩这个词汇上不会有太大变化。古书中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异,但基本上还是以现代字形为基准。

以下是一些麤缞斩的例句:

1. 他用力一麤缞斩,将敌人的头颅刀削下来。

2. 在混乱的战场上,麤缞斩的声音不绝于耳。

麤缞斩作为一个形容词,可以与一些动词组成组词:

1. 麤缞斩杀:用麤缞斩的方式杀死。

2. 麤缞斩伤:用麤缞斩的力量造成严重伤害。

近义词包括:猛烈砍击、重击、毒打。

反义词可能是温和撩拨、冷静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