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麤缞斩的意思、麤缞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麤缞斩的解释

古代丧服的一种。《左传·襄公十七年》:“ 齐 晏桓子 卒, 晏婴 麤縗斩,苴絰、带、杖。” 杜预 注:“斩不缉之也,縗在胸前,麤三升布。” 杨伯峻 注:“麤縗斩,即粗布之斩衰。縗同衰。古代丧服,子为父斩衰三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麤缞斩是古代丧服制度中最重的丧服等级,专用于子女为父亲、妻子为丈夫等至亲服丧的情形。其名称由“麤”“缞”“斩”三部分构成,分别对应丧服的材质、形制与剪裁方式,以下分述:

一、单字释义

  1. 麤(cū)

    指丧服材质极其粗劣。《说文解字》释“麤”为“行超远也”,引申为粗疏不精。丧服用未经加工的粗恶生麻制成,刻意追求粗粝质感,象征哀痛无心修饰。来源:《说文解字·麤部》。

  2. 缞(cuī)

    特指丧服上衣。《仪礼·丧服》郑玄注:“缞,衰也,丧服上衣。”其形制为前胸缀一块长六寸、宽四寸的麻布,称为“衰”,用以提醒服丧者哀恸于心。来源:《仪礼注疏》。

  3. 指丧服边缘不缝缉,直接斩断毛边。《礼记·丧服小记》载:“斩衰者,不缉也。”刻意保留粗糙断面,表达悲痛至极、无心整饬之意。来源:《礼记正义》。

二、整体释义

“麤缞斩”即以最粗劣的生麻布制成、边缘不缝缉的丧服上衣,为“五服”之首“斩衰”的核心特征。其形制与材质均体现极致的哀恸:

三、礼制考据

据《仪礼·丧服》记载,服“麤缞斩”者需守丧三年,期间行为受严格约束(如居陋室、食粥寝苫),体现儒家“丧致乎哀而止”的伦理观。其适用对象包括:

四、形制特征

汉代郑玄在《三礼图》中详述其制式:“前有衰,后有负版,左右有辟领。”即前胸缀“衰”布,后背垂“负版”(方形麻布),领口斜开,整体宽松粗陋,强化服丧者的悲怆形象。来源:《三礼图集注》。

网络扩展解释

“麤缞斩”是一个古代丧服相关的专有名词,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1. 基本含义
    “麤缞斩”指古代丧服的一种,属于“斩衰(cuī)”类服饰,是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等级。

    • 麤(cū):通“粗”,表示布料粗糙未经细致加工。
    • 缞(cuī):同“衰”,即丧服,用粗麻布制成。
    • 斩:指丧服边缘不缉边(不缝边),直接斩断的粗布。
  2. 历史背景与文献例证
    该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十七年》,记载齐国晏桓子去世后,其子晏婴“麤缞斩,苴絰、带、杖”,即穿着粗麻斩衰服,并佩戴丧带、丧杖。杜预注《左传》时解释:“斩不缉之也,縗在胸前,麤三升布”,说明其形制特点。

  3. 服制等级与用途
    斩衰是古代丧服制度中的最高等级,需服丧三年,主要用于子为父、臣为君等场合。其粗陋的形制体现了对逝者的极度哀痛。

  4. 读音与异体字

    • 拼音为cū cuī zhǎn(“缞”同“衰”,此处读“cuī”而非“shuāi”)。
    • 古籍中“麤”“粗”通用,“缞”亦作“衰”,需注意字形差异。

该词是古代礼制中丧服形制的专称,反映了传统丧葬文化的等级制度与伦理观念。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仪礼·丧服》或《礼记》相关篇章。

别人正在浏览...

百堵皆作北虏鞭捶不得哥儿们裁折茶铛刬刮禅句成材颠当巅巍巍发奸擿伏讽意负魂浮心关燕卦铺呵难慌耗降魄减勒践统礁石荆笄九仞遽迫看钱犁沟礼先壹饭陆次慢怠梅仁渺茫明教难驳年金炮食铺迭七拉八扯寝閤琼翰山阜十二时慢拭目以俟水埠松羔太坛窕货投状頽瘁穨替望岫息心萎弱武满无形资产相一弦月窗宵练细草西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