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侯的意思、九侯的详细解释
九侯的解释
(1). 商纣 时的诸侯之一。《史记·殷本纪》:“﹝ 紂 ﹞以 西伯昌 、 九侯 、 鄂侯 为三公。” 裴骃 集解引 徐广 曰:“一作‘鬼侯’。 鄴县 有 九侯城 。”
(2).九服的诸侯。《楚辞·招魂》:“九侯淑女,多迅众些。” 洪兴祖 补注:“九侯,谓九服之诸侯也。”
词语分解
- 九的解释 九 ǔ 数目,八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玖”代):九归。 泛指多次或多数:九死一生。九霄云外。 笔画数:; 部首:丿; 笔顺编号:
- 侯的解释 侯 ó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侯爵。侯门。公侯。封侯。诸侯。 古代用作士大夫之间的尊称。 姓。 侯 ò 〔闽侯〕地名,在中国福建省。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九侯”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汉语词汇,其含义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均源自古代典籍和权威辞书:
-
诸侯之尊称或泛指众多诸侯:
- 释义: 在先秦文献中,“九侯”常用来尊称地位显赫的诸侯,或泛指数量众多的诸侯国及其君主。“九”在古代常表示虚数,意指“众多”。
- 来源与引用:
- 《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时期,“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这里的“九侯”是具体的一位诸侯,位列三公,地位极高。其封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一带。
- 《战国策·赵策三》:“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醢鬼侯。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故拘之于牖里之库百日,而欲令之死。” 其中“鬼侯”即“九侯”(古音相近可通假),同样指商纣王的三公之一。
- 《礼记·明堂位》:“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东上。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南上。五狄之国,北门之外,南面东上。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 郑玄注:“此谓九州之牧伯,尧舜及周谓之‘九侯’。” 这里“九侯”指代统领九州的地方长官或诸侯首领。
-
特指古代分封的九位诸侯:
- 释义: 在某些特定语境或传说中,“九侯”指代被分封的九位具体诸侯。
- 来源与引用:
- 《姓氏考略》在解释“九”姓来源时提到:“九姓,殷纣时九侯之后。” 意指商纣王时期有“九侯”其人,其后代以其爵位为氏。此说亦见于《通志·氏族略》。
-
姓氏来源:
- 释义: “九侯”是复姓“九”的重要来源之一。后世有“九”姓,相传即源自商纣王时期的“九侯”。
- 来源与引用:
- 同上《姓氏考略》及《通志·氏族略》记载,明确指出“九”姓出自商纣王时的“九侯”。
“九侯”一词的核心含义源于商周时期的历史与分封制度。它既可以指代商纣王时期一位地位崇高的具体诸侯(常与鄂侯、文王并称三公),也可作为对众多诸侯或方国首领的尊称或泛称。后世复姓“九”的起源,也直接关联到这位历史人物或其爵位。其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是研究先秦史和姓氏文化的重要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
“九侯”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整理后的详细解释:
一、商纣时期的诸侯
-
基本含义
“九侯”是商朝末期的诸侯之一,与西伯昌(周文王)、鄂侯并列为商纣王时期的“三公”。据《史记·殷本纪》记载,九侯因将女儿献给纣王,但其女不喜淫乐,触怒纣王,导致九侯被处以“醢刑”(剁成肉酱)。
-
别称与地理关联
九侯亦称“鬼侯”,其封地位于今河北临漳县一带,当地有“九侯城”遗址。
二、成语中的象征意义
作为成语,“九侯”读作jiǔ hòu,象征位高权重的官员。这一含义源于古代官职制度中的“九品”等级,九侯为最高品级,代表显赫地位与特权阶层。
使用场景:多用于形容权贵或显赫身份,例如:“他如今身居九侯之位,权势熏天。”
三、汉代外戚家族的“九侯”
西汉末年,外戚王氏家族(王莽家族)有九人封侯,史称“九侯”,包括王禁、王谭、王崇等。他们与“五大司马”共同把持朝政,对河北大名地区的政治、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四、其他释义
- 九服诸侯
在《楚辞·招魂》中,“九侯”泛指周代分封制度下“九服”范围内的诸侯。
- 历史争议
部分文献将“九侯”与“鬼侯”混用,可能与字形演变或地域文化相关。
“九侯”的核心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
- 商周时期:特指被纣王杀害的诸侯,历史事件明确;
- 成语用法:象征高官显贵;
- 汉代:指外戚王氏家族的九位封侯。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史记》《楚辞》及汉代史书。
别人正在浏览...
飙锐长驱直入产牧朝章国典侈慢炊粱跨卫淳笃磁流体发电慈念淙泉担承弹子涡倒崩孩儿盗火刀锥钝直恩纶阿世发横财冯几冈仁波齐峰挂吼关览鼓发鬼木规阙怀梦草荒无人烟虎脊骄空疾风知劲草遽淹考虑轲亲矿工匡士老相识敛死令年丽属龙化龙门二十品难说话亲嫡劬瘠刃器日辔三鼎僧牒慎始敬终筮仕寿头台面铁桥万死犹轻为德不终文螺五裤下断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