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谏过失。《书·胤征》“官师相规” 唐 孔颖达 疏:“相,平等之辞……相规,谓更相规闕,平等有闕,已尚相规,见上之过,諫之必矣。”
“规阙”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有细微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解释:
“规阙”主要指规劝或指出过失,属于动词性短语。该词由“规”(劝谏、规范)和“阙”(同“缺”,指缺失、过失)组合而成,字面意为“指出缺失并劝谏改正”。
经典出处
源自《尚书·胤征》中“官师相规”的记载,唐代孔颖达在注疏中解释:“相规,谓更相规阙,平等有阙,已尚相规,见上之过,谏之必矣。” 这里强调同僚之间互相指出过失并劝谏的行为。
用法与语境
多用于古代君臣、同僚之间的谏言场景,体现儒家“以谏为忠”的思想。例如下级对上级的过失提出规劝,或同等级官员互相监督。
部分现代词典(如)提到“规阙”作为成语时,引申为“才德出众者未被重用”,但这种解释较少见于传统典籍,可能是现代语境下的衍生义,需结合具体文本谨慎参考。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辞典》等工具书。
《规阙》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按照规定的标准或准则进行判断、评定,并做出相应的决策或处理。
《规阙》由部首“⻌”和“兑”组成,其中“⻌”部表示行走的轨迹,笔画为8;“兑”部表示立场、态度,笔画为10。
《规阙》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它是通过对“规”和“阙”的合并演变而来。
《规阙》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規闕」。
在古代,规阙的写法可能有所变化,而主要的变化集中在形状上。不过,总的来说,其意思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1. 这个决策是根据公司的规阙来做出的。
2. 他在决定的时候没有按照规阙来行事。
3. 政府应该严格遵守法律的规阙进行管理。
1. 规章制度
2. 规范
3. 规则
4. 规模
1. 规律
2. 准则
3. 准绳
1. 任意
2. 随意
3. 无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