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显扬昭著。 汉 班固 《白6*虎通·号》:“故受命王者,必择天下美号,表著己之功业,明当致施是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古之英才,若 子房 、 仲舒 、 叔度 、 孔明 、 文仲 、 韩 、 范 诸公,德业表著,皆良知中所发也。” 鲁迅 《<劲草>译本序》:“ 托氏 撰述之真得以表著,而译者求诚之志或亦稍遂矣。”
(2).用标帜标明固定。《左传·昭公十一年》:“朝有著定,会有表,衣有禬,带有结。会朝之言,必闻于表著之位,所以昭事序也。” 杜预 注:“著定,朝内列位常处,谓之表著。”
(3).犹标柱。 宋 叶适 《灵岩》诗:“ 吴 人宅沮洳,兹山抑其镇;陡起为表著,突兀数寻仞。”
(4).犹撰述。 明 宋濂 《滁阳蔡氏道山阡表》:“某与 彝 交既久,若异姓昆弟然。故因其请为表著先塋之碑,使后世有考焉。”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表着汉语 快速查询。
"表著"在汉语词汇中属于较为典雅的表达,主要包含以下两层释义:
一、作动词时指显扬标举 《汉语大词典》解释为"显扬昭著",常用于表彰功绩或品德。例如《后汉书·郑太传》载:"若表著廪禄,选用清能",此处强调通过制度公开褒奖贤能之士,体现古代人才选拔理念。
二、作形容词时表示显明昭著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释作"彰显、显明",多用于描述事物特征显著易见。如宋代王禹偁《待漏院记》云:"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夔至房、魏,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耳。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相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銮声。金门未辟,玉漏犹滴。撤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则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色,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死下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棘寺小吏王某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文中"表著"即强调政治举措的显著成效。
该词在近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降低,但在历史文献与学术研究中仍具重要语料价值。词义演变轨迹体现了汉语单音词向复合词发展的规律,其中"表"取显明义,"著"取显现义,通过同义复用强化表达效果。
“表着”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因语境而异。以下是详细解释:
显扬昭著
指通过言行或成就使名声、功绩显著,得到广泛认可。例如:“受命王者,必择美号以表著己之功业”(《白虎通·号》)。
用标帜标明固定
通过标记或符号明确位置或界限。例如古代朝会时,“表著之位”用于固定官员站位(《左传·昭公十一年》)。
犹标柱
类似立柱作为标志,引申为突出、显著的存在。如宋诗“陡起为表著,突兀数寻仞”形容山峰高耸。
犹撰述
指撰写、著述,强调通过文字表达思想。明代文献中多用于此义。
在部分现代解释中,“表着”被视作成语,意为通过行为、表情或语言显露出某种状态或情感。例如:“他表着不满的情绪”。
如需更全面的古籍例证,可参考《白虎通》《左传》等文献。
熬月子颁奖惨败蚕绩蟹匡车脂弛侯吃屁打渔杀家德语法力非学无以广才静冯尸風移赋客高级社恭带冠盖圭窦国正酣饮贺表候迎花黎胡哨偟暇见习交戏鸡鸣馌耕近局军容使柳床緑毛仙杪曶靺鞨囊土南能北秀拿情弄黍颇孚褰帏切云冠气轮覰探冗赘鱬鰗鱼撒开三火三惧受廛食监思致遂材体词兔啮五言长律象口详委箫笳孝女孝子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