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子或国君的官吏。《左传·昭公三十年》:“王吏不讨,恤所无也。”《商君书·徕民》:“臣窃以为王吏之明为过见。” 宋 谢翱 《宋铙歌鼓吹曲·邻之震》:“沿 楚 以南,菁茅宿莽,献於王吏。”
“王吏”是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天子或国君的官吏,即直接服务于君王或诸侯的官员群体。该词由“王”(君主)和“吏”(官吏)组合而成,强调其隶属关系的最高层级。
二、单字解析
三、文献例证
该词在古代典籍中多次出现,例如:
四、使用语境
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描述与中央政权直接相关的官吏体系,现代汉语中已不常见。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左传》《商君书》等典籍原文。
《王吏》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词语,其中“王”和“吏”分别是汉字。
拆分《王吏》的部首分别是“王”和“口”,而且二者的笔画数分别是4和5。
《王吏》这个词的来源比较明确,其中“王”代表着君主或者国家的最高权力,而“吏”则指的是官员或行政人员。因此,“王吏”合起来指的是君主任命的官员,也可以理解为国家中的行政官员。
在繁体字中,《王吏》的写法和简体字没有差别。
古代汉字写法中,《王吏》没有什么特别不同的写法,基本上和现代汉字的写法保持一致。
1. 在古代,君主任命的王吏承担着国家的行政工作。
2. 这个国家的王吏素有清廉而高效的声誉。
1. 王朝:指的是君主统治的时代和王位。
2. 吏治:指的是行政官员的管理和治理。
3. 吏部:古代中国的官名,负责管理行政事务的官员和机构。
办事员、行政人员、政务官
百姓、民众、平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