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自动解职去官。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一·典史再举乡试》:“﹝ 曹文忠 ﹞为 山西 代州 教职,负才不屑卑冗,欲弃官再就试,为吏部驳奏。”《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朱晦翁 ﹞慨然叹息道:‘看此世界,直道终不可行!’遂弃官不做,隐居本处 武夷山 中。”
“弃官”指官员主动辞去官职,放弃权力和地位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由官员自主决定解除职务,脱离官僚体系。这种行为强调个人选择,而非被动免职或罢黜。
深层内涵
常体现对官场腐败、政治环境的不满,或追求精神自由、道德理想的态度。如明代《野获编》记载的曹文忠因不屑卑冗职位而弃官,《二刻拍案惊奇》中朱晦翁因感叹“直道不可行”选择归隐。
使用场景
多用于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描述官员因气节、志向或外部压力主动离职的情形,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即典型弃官案例(注:此例未在搜索结果中,但为常见文化背景补充)。
权威来源:综合查字典、汉典及明代文献记载()的解释。
弃官是指放弃官职或辞去官位的行为。
弃字由左右两部分组成,左边的部分为弓部,右边的部分为去部。总共有8画。
弃字最早出现在《周易·乾卦》中,意为离开、放弃。在古代,官职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地位和荣耀象征,弃官一词多用于形容某人放弃官位的行为。
《弃官》的繁体字为「棄官」。
在古代,弃字的写法和现代略有不同。弓部的形状更加弯曲,整个字形更为古朴。古时候的写法略显复杂,但演变过程中逐渐简化为现代的形态。
1. 他为了追求自由与平等,毅然弃官出走。
2. 面对************的环境,他决心弃官谋良政。
弃官可以组成其他词语,如弃置、弃旧迎新、弃权。
近义词:辞官、离职、辞去官职
反义词:任官、就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