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寄书鳞的意思、寄书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寄书鳞的解释

寄书之鱼。 汉 乐府古辞《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遂成典故。 清 孙枝蔚 《为张万青悼亡》诗:“户外防惊反哺鸟,厨中戒食寄书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寄书鳞”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文学意象的典故词,原指古代传说中能传递书信的鱼形载体,后成为书信的代称。该词最早见于《乐府诗集·饮马长城窟行》中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其中“双鲤鱼”指雕刻成鱼形的木匣,用于藏信。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中化用此典,写下“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进一步以“双鲤”(即寄书鳞)指代友人书信。

在汉语词义演变中,“寄书鳞”的典故内涵可分三层:

  1. 物质载体:汉代用鱼形木函装信,鱼形取其游动迅捷的象征意义(《汉语大词典》释“双鲤”条)
  2. 情感寄托:诗词中常借“鳞鸿”(鱼雁)表达相思,如宋人晏几道“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汉语典故大辞典》)
  3. 文化符号:成为文人书信往来的雅称,明代《永乐大典》收录多篇以“鱼书”指代公文的文献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仍是研究古代文学和书信文化的重要语料。据《辞源》考释,类似表达还包括“鱼素”“鳞鸿”等,均属同一典故系统。

网络扩展解释

“寄书鳞”是一个源自古代诗词的文学典故,指代传递书信的载体,具体解释如下:

一、词源与典故 该词最早源于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中“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记载。古人将书信藏于鲤鱼形状的木匣中(双鲤鱼实为木质信函),后世以“寄书鳞”代指书信或传信使者。

二、文化内涵

  1. 象征传递思念:常用于诗词中表达亲友间的牵挂,如清代孙枝蔚《为张万青悼亡》诗“厨中戒食寄书鳞”,暗含睹物思人之意。
  2. 文学化表达:区别于直白的“书信”表述,通过“鳞”字呼应鲤鱼意象,更具画面感和诗意美感。

三、使用场景 主要见于古典文学创作,现代汉语中已鲜少使用。需注意其属于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修辞手法,不宜在现代书面或口语中套用。

补充说明:中“异起临汾鼎,疑随出峡神”与该词无直接关联,可能是误录内容,建议以权威典籍记载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奥竈败阙半晚保皇不奈蚕麻镵削超声骋説齿迈虫漏垂头塞耳搐搦赐与丹溜大贤虎变东吴高訾工日国秉皓齿娥眉话篓子惛瞢混说户头洚水肩甲结局嫉愤金羁寄孥旧汙朗豁浪漫谛克两接力政冒滥妙达沐盆能否女兄平一公批租千眠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琼蕤七十二变化弃文十三经输精管滔天提高退鹢图籍文明结婚五加皮狎从乡山相繇小学而大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