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蚕麻的意思、蚕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蚕麻的解释

养蚕与绩麻。 唐 李白 《公无渡河》诗:“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蚕麻"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蚕"和"麻"两个名词并列组成,其核心含义指代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两种极其重要的生产活动及其产物:养蚕缫丝和种植苎麻(或大麻)以获取纺织纤维。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 蚕: 指家蚕及其相关的生产活动,即养蚕、取丝。蚕丝是古代中国最高级的纺织原料之一。
    • 麻: 主要指苎麻(有时也指大麻),及其相关的种植、沤制、绩纺活动。麻布是古代中国最普遍、最重要的纺织原料之一,尤其用于制作平民衣物。
    • 蚕麻: 因此,"蚕麻"合称,泛指养蚕缫丝和种麻绩纺这两项重要的家庭副业或农业生产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丝和麻这两种主要的纺织原料。它象征着中国古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物质生产,特别是纺织业的基础。
  2. 引申与文化内涵:

    • 农桑经济的代表: "蚕麻"常与"农桑"并提或互换,是传统小农经济"男耕女织"模式中"织"的核心部分("女织"主要就是从事蚕丝和麻的纺织)。它代表了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的紧密结合。
    • 民生根本: 在古代文献中,"蚕麻"常用来指代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丝织品和麻布是人民穿衣、国家赋税(如布帛)、贸易的重要物资。
    • 太平盛世的象征: 史书或文学作品中描述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时,常用"蚕麻遍野"、"蚕麻被野"等词语,意指农桑兴旺,百姓安居乐业。
  3. 文献例证:

    • 《陈旉农书·卷下·蚕桑叙》 中提到:"古人种桑育蚕,莫不各有其法。……故能衣食足,财用丰,而公私富实也。" 虽然未直接出现"蚕麻"二字,但该书系统论述了农桑(包含蚕桑)技术,体现了"蚕麻"作为经济基础的重要性。蚕桑技术是"蚕麻"概念中"蚕"的核心实践。
    • 《宋史·食货志》 等史书中常有关于劝课农桑、鼓励"蚕麻"生产的记载,将其视为国家财政收入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例如,记载地方官员推广种植桑、麻等经济作物以改善民生。这反映了国家层面对"蚕麻"生产的重视。

"蚕麻"一词,从字面看指蚕丝与麻这两种纺织原料及其生产过程;从深层看,它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农桑并举"经济模式的典型代表,象征着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生产活动,承载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文化内涵。其核心在于养蚕取丝和种麻纺绩。

网络扩展解释

“蚕麻”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归纳为以下两方面:

一、基本含义

指中国古代两种重要的农事活动:

  1. 养蚕:主要指家蚕养殖,通过蚕吐丝获取丝绸原料;
  2. 绩麻:指对麻类植物(如大麻、苎麻)进行加工,提取纤维用于织布。

二、延伸意义

在文学语境中,该词常被引申为:

三、历史溯源

最早见于唐代文献,如李白诗句"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公无渡河》),描述大禹治水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场景。

注:不同来源对词义解释存在细微差异,建议通过汉典或查字典等权威渠道获取更详细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白草黄云北道边班参审鸱视狼顾抽盘创匠出长村撮鸟跌跌撞撞断配顿辔风淫风雨灯奋起辅主改行自新高等宫妆寡尤还省横列户卫冱严假传圣旨鲛瞂焦尾枯桐驾轊连軏甲族机政絶羣拔类浚导课习枯泉流産柳叶刀溜直里向陇蜀卢儿苗而不秀拈弄驽足排囊偏察蜣蜋铅容迁冢勺铎绅董首屈一指黍民说参请拓写忘餐枉屈文澜阁五里雾絃外之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