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illows, etc. dash to the skies]∶弥漫无际;形容水势极大
波浪滔天
(2) [monstrous;heinous]∶比喻罪恶、灾祸等极大
滔天罪行
滔天之势
(1).弥漫天际。形容水势极大。《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晋 郭璞 《江赋》:“极泓量而海运,状滔天以淼茫。” 明 何景明 《延津歌送韩令》:“ 黄河 岸边不种麦,浊浪滔天多贾客。” 陈毅 《题<长征会师图>》诗:“长城如龙走, 大河 水滔天。”
(2).比喻罪恶、灾祸或权势等极大。《书·尧典》:“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孔 传:“言 共工 ……貌象恭敬而心傲很若漫天。”《晋书·愍帝纪论》:“股肱非挑战之秋, 刘 石 有滔天之势。” 明 李日华 《南西厢记·猜诗雪案》:“鬱闷滔天,教我如何理料。”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刘恭甫司马文》:“隐然折衝,消弭滔天燎原之祸於决策之顷。”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三:“ 清 朝是该灭了,惹下了这种滔天大祸,是不是呢?” 张书绅 《正气歌》六:“但是,一指黑纱怎能掩盖得了反6*党反人民的滔天罪行。”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滔天汉语 快速查询。
"滔天"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丰富且具有强烈的形象感,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意思:
形容水势极大,弥漫无际: 这是"滔天"最原始的字面意义。"滔"本指大水弥漫,"天"则形容其高广无边。合起来形容洪水、波浪等极其浩大汹涌,仿佛要淹没天空。例如:"洪水滔天"、"白浪滔天"。
来源: 《汉语大词典》(第6卷,第1123页),《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278页)。
比喻罪恶、灾祸、祸患等极大、极严重: 这是"滔天"最常用的比喻义。将巨大、弥漫的水势比喻为程度极其深重、范围极其广泛的罪恶或灾难。常与"罪恶"、"罪行"、"大祸"等词搭配使用。例如:"滔天罪行"、"罪恶滔天"、"惹下滔天大祸"。
来源: 《汉语大词典》(第6卷,第1123页),《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第1290页),《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第1478页)。
形容气势、声势等极为盛大: 有时也用于形容某种气势或声势极其浩大、猛烈,带有夸张意味。例如:"气焰滔天"。
来源: 《汉语大词典》(第6卷,第1123页),《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278页)。
总结关键点:
权威例句参考:
“滔天”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tāo tiān,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形容水势极大
指波浪或洪水等自然现象气势浩大、弥漫无际。例如“波浪滔天”“洪水滔天”。
古籍例证:
《书·尧典》提到“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描述洪水漫天的景象。
比喻罪恶、灾祸或权势极大
用于强调程度极深,带有负面色彩。例如“滔天罪行”“罪恶滔天”。
自然现象:
原指水流奔涌、声势浩大,如晋代郭璞《江赋》中“状滔天以淼茫”,形容江水的广阔汹涌。
社会语境:
引申为对社会危害极大的行为或事件,如苏轼《吕惠卿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中“稍正滔天之罪”,批判罪行之深重。
抽象概念:
现代用法可扩展至形容矛盾冲突、权势扩张等无法阻挡的力量,如“矛盾滔天”“权势滔天”。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汉典》《书经》等来源。
暗昧之事编钟不名誉参触超逴穿刺顣頞锭铁丰膳黼绣复印感今思昔甘爽歌迷勾煽顾命大臣过家家儿鼓子卯汉傅好善澒挏红绒红样画板活性蹇修基底动脉讥恶井晋景助急湍抉目东门伉偶两京敛身龙旂门附棉毛,棉绒明虑敏逊偏帅豾貍魄宝破壁轻怜重惜钦钦历历如夫人飒剌剌擅宠上南落北神情恍惚食肉逝息刷耻水马庶赦肃戒损敝抬手突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