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亲身受到。《战国策·赵策四》:“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孟子·尽心下》:“ 孟子 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2).在世的时候。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杜少陵诗七》:“ 李 杜 诗垂名千古,至今无人不知,然当其时则未也。惟 少陵 则及身预知之。”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三》:“ 香山 诗名最著,及身已风行海内, 李謫仙 后,一人而已。” 阿英 《哀悼李克农同志》:“现在,在 * 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竟及身而见了。”
"及身"作为汉语复合词,其核心语义围绕"亲身关联性"展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在自己活着的时候;亲身经历",《汉语大词典》则补充了"涉及自身"的引申义项。该词由"及"(达到)与"身"(躯体/生命)构成会意结构,强调行为或事件与主体生命进程的时空重叠性。
在语法层面,"及身"既可作状语修饰动词短语(如"及身感受"),也可作谓语构成判断句式(如"荣辱及身")。《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及身而灭"的用例,佐证了其作为时间范畴的古典用法;《论语·卫灵公》"及身而教"则呈现了主体行为及时性的哲学内涵。
现代汉语中,"及身"常用于两种语用场景:其一指代生命存续期间完成的动作(如"及身见太平"),其二强调事件对主体的直接影响(如"祸福及身")。《王力古汉语字典》特别指出该词隐含"行为时效性"的语义特征,与"身后""遗世"等词构成反义聚合。
“及身”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亲身受到
指某件事物或影响直接作用于自身。例如:
在世的时候
表示事物发生在某人活着的时间范围内。例如:
该词既可指具体的身心体验,也可引申为时间维度的“生前”,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古典用例多出自《战国策》《孟子》等典籍,近现代文献中则常见于文学评论。
北京条约本价大行人当不住道荫帱载大前天冬叶锻压发软凤衾风人诗汾王分异馥芬拂枕席高举深藏垢泥黑喽喽横云惠然之顾回心转意翞翞交承角难诫律来函累代李老令妻礼神卵脬轮輮律琯弭乱命中木船内兄弟扭解贫惫切音球球袪衣受业声歌式遏事踪首言爽误睡语添给通敌吞纵唾壶敲缺屠羊说椳际纹路文圣下马碑飨祀狭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