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大谏的意思、大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大谏的解释

(1).竭力规劝。《诗·大雅·板》:“犹之未远,是用大諫。” 孔颖达 疏:“言大諫,谓其諫之深。”

(2).古代官名,掌谏诤。《管子·小匡》:“使 鲍叔牙 为大諫。” 尹知章 注:“所以諫正君。”

(3). 唐 宋 时谏议大夫之别称。 唐 孙棨 《北里志·王苏苏》:“有进士 李标 者,自言 李英公 勣 之后,久在大諫 王致君 门下。”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官称别名》:“ 唐 人好以它名标牓官称……諫议为大坡、大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大谏"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直言规劝君主或上位者的行为。从构词法分析,"大"在此处作副词,表程度深或态度坚决;"谏"为会意字,从言从柬,本义指以言语规劝。《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竭力规劝",特指臣子对君主过失的直言纠正。

该词最早见于春秋典籍,《左传·成公八年》载"诗曰:'犹之未远,是用大谏'",此处引《诗经》强调劝谏行为的迫切性。东汉郑玄笺注:"大谏,谓深谏之也",突显其劝诫力度远超普通进言。

在政治实践中,大谏具有三个典型特征:一是谏言内容的重大性,多涉及国家根本政策;二是谏言方式的直接性,如唐代魏徵"犯颜直谏"即属此类;三是谏言结果的显著性,《战国策》记载触龙说赵太后时"大谏三日"终使其纳谏,体现持续劝说的过程。

该词衍生出"大谏不纳""大谏若诤"等历史典故,常见于《资治通鉴》《贞观政要》等政论著作。现代汉语中虽少用此词,但其承载的"文死谏"精神仍被视为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遗产。

网络扩展解释

“大谏”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在不同历史语境中有以下三种解释:

  1. 竭力规劝
    源自《诗经·大雅·板》:“犹之未远,是用大谏。”,指对君主或尊长进行深刻的劝诫。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注解“大谏”为“谏之深”,强调规劝的力度和深度。

  2. 古代官名
    为周代至春秋时期的官职,负责谏诤君主过失。例如《管子·小匡》记载,齐国曾任命鲍叔牙为“大谏”,尹知章注:“所以谏正君。” 该职位在历史上逐渐被其他谏官名称取代。

  3. 唐宋时期谏议大夫的别称
    唐代孙棨《北里志》提到“久在大谏王致君门下”,宋代洪迈《容斋四笔》也记载唐人将谏议大夫称为“大谏”。这一别称反映了当时对谏官的通俗化称呼。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诗经》《管子》原文及唐宋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哀声慠迈扳指宝山宾师部集厕牀策筮澄水侈搪楮券厨头灶脑窜杂叨越打破大秦登徒子敌情墩布发屋服惮高衣给待谷子后省化城会日翬衣酱油计簿济活近庙空桑琅嬛福地棱官緑须姜明丽民隶葩蘤潜导七宝栖迹啓途秋驾商夷韬声匿迹田茀甜酸苦辣挑检铁人铁峡土包子讬戒萎糜不振晤会闲博项羽哮唬邪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