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明君。《书·洛诰》:“朕復子明辟。” 蔡沉 集传:“明辟者,明君之谓。”《北史·隋越王侗传》:“今海内未定,须得长君,待四方乂安,復子明辟。” 清 洪昇 《长生殿·收京》:“就军前瞻天仰圣,共尊明辟。”
(2).谓还政于君。《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纪论》:“ 邓后 称制终身,号令自出,术谢前政之良,身闕明辟之义。”《后汉书·杜根栾巴等传赞》:“ 邓 ( 邓太后 )不明辟, 梁 ( 梁太后 )不损陵。慊慊 欒 杜 ,讽辞以兴。”
明法,严明法律。《孔子家语·刑政》:“大司寇正刑明辟以察狱。”
“明辟”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贤明的君主。该用法多见于古代文献,例如《尚书·洛诰》中记载“朕復子明辟”,蔡沉注解为“明君之谓”。清代洪昇的《长生殿·收京》中也有“共尊明辟”的表述,均强调对贤明统治者的尊崇。
指将政权归还给君主。例如《后汉书》提到邓太后“称制终身,号令自出”,被评价为“身阙明辟之义”,即未履行还政的责任。这一含义多用于描述摄政者或权臣最终归权于君主的行为。
意为明确或严格执行法律。如《孔子家语·刑政》中记载“大司寇正刑明辟以察狱”,强调通过严明法纪来审理案件。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出处,可参考《尚书》《后汉书》等文献。
明辟是一个汉语词汇,表示开明独特的见解和观点,能够突破常规,深刻洞察问题的本质。同时,明辟也可以指示一种开闢、开辟的行动或结果。
拆分部首和笔画:明 (日字旁) + 辟 (辛字旁),总笔画数为12。
来源:明辟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孟子·尽心上》篇。在该篇中,孟子谈到了国君的明辟,即君主所需具备的开明智慧和足智多谋。
繁体写法:明辟 (繁体字: 明闢)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书写中,明辟的写法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例句:他的议论独到,出人意料,真可谓明辟之见。
组词:明智、辨明、辟谣、开辟、明亮等。
近义词:独到、独特、新奇、卓越。
反义词:陈词滥调、陈旧、庸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