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别出手眼”。具有独到的眼光和手法。 清 钱谦益 《<读杜二笺>序》:“ 德水 於 杜 ,别具手眼。”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六二章:“ 卓吾 所著书,于上下数千年之间,别出手眼,在思想界上势力甚大。”
“别具手眼”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bié jù shǒu yǎn,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指具有独到的眼光和手法,强调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处理方式与众不同。
出自清代钱谦益的《<读杜二笺>序》:“德水于杜,别具手眼。”
(注:此处“杜”指杜甫,意为对杜甫诗作的解读有独特视角。)
该成语多用于学术、艺术或策略性场景,侧重对“独特性”的肯定,而非单纯标新立异。
《别具手眼》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一个人的才能、眼光、见识与众不同,与他人有明显的区别。
《别具手眼》的拆分部首为“又”和“手”,其中“又”是左边的部首,表示手的动作;“手”是右边的部首,表示与手相关的含义。该成语总共包含7个笔画。
《别具手眼》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南朝梁代的文学家沈德符的《南史·沈炯传》中,原文是“策咨凡应即宜,别具手眼,传授百氏,演毕不止。”繁体形式为「別具手眼」。
根据古代汉字的写法,成语《别具手眼》的“别”字在古时写作“彆”,“具”字在古时写作“龘”,“手”字和“眼”字的写法没有变化。
他在艺术领域别具手眼,常常能够发现那些被大家忽视的细节。
别出心裁、别开生面、独具慧眼、独具匠心
与众不同、别树一帜、独特、独到
平庸、普通、墨守成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