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焚毁。 清 顾炎武 《子德李子闻余在难特走燕中告急诸友人复驰至济南省视于其行也作诗赠之》:“《诗》《书》仍烬溺, 禹 稷 竟冠缨。”
“烬溺”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基本含义
“烬溺”指焚毁,多用于描述书籍、文献等被焚烧损毁的状态。该词由“烬”(物体燃烧后的残余)和“溺”(淹没、沉没)组合而成,强调事物因焚烧而彻底毁坏。
出处与例句
该词可见于清代顾炎武的诗句:“《诗》《书》仍烬溺,禹稷竟冠缨。”此处“烬溺”指经典文献在战乱或灾难中被焚毁。
近义词与关联词
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中,描述文化、典籍等遭受破坏的情形,现代口语中极少使用。例如:“战火中,古籍烬溺,文化传承几近断绝。”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顾炎武《亭林诗集》相关注释。
《烬溺》是一个词语,它的意思是指火灭后留下的物体迅速沉入水中。它形容的是一种残破、瞬间消失的状态。
《烬溺》这个词的部首是火和水,火的拆分部首是灬,水的拆分部首是氵。根据拆分部首,火的笔画数为4,水的笔画数为4。
《烬溺》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中。在古人的笔墨间,他们用这个形象化的词语来表达火熄灭后的瞬间被水淹没的景象。这个词语逐渐流传下来,成为了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汇。
《烬溺》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燼溺」。
在古时候,这个词的汉字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由于字形演变的影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写法存在。然而,在现代汉字中,我们主要使用的是「烬溺」这个写法。
1. 火灭后,纸张上的字迹迅速烬溺于水中。
2. 我看到那个烟蒂瞬间烬溺在湖面上。
组词:烬灰、溺亡、烟溜、燃烬。
近义词:焚沉、燃溺、灰沉。
反义词:明燃、明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