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散齐 ”。
“散斋”是古代礼仪中的术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指完成特定斋戒仪式后的结束阶段。例如唐代白居易的诗句“散斋香火今朝散,开素盘筵后日开”,描述斋戒结束后恢复日常活动的场景。此处的“散斋”强调仪式终结后的状态。
特指周代帝王祭祀前的七日预备期,需遵守以下禁忌:
在文学作品中,“散斋”常与宗教活动或文人雅集关联。如宋代苏轼诗句“重来拊槛散斋余”,即描绘了斋戒后的闲适心境。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籍注解、诗词例证及礼仪制度,主要参考高权威性来源。
《散斋》是一个汉语词汇,常用于描述文人或僧人放松身心、静心修行的地方。它引申为指安静、清净、幽静的房间或小屋,通常用于写作、读书、修炼、冥想等活动的场所。
《散斋》这个词由两个汉字组成:散和斋。分别拆分它们的部首和笔画如下:
《散斋》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在古时,文人或僧人常常选择在清静幽雅的地方修炼自己的身心,散斋就成为了一个常用的词汇。可以说,《散斋》是文人们追求宁静、修身养性的写照。
在繁体字中,《散斋》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根据文献记载,古代《散斋》的写法为「散齋」,其中的「斋」字部分采用了古代的写法「齋」。
以下是一些使用《散斋》这个词的例句:
以下是与《散斋》相关的一些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