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ilts] 民间舞蹈,表演者踩着有踏脚装置的木棍,边走边表演。也指表演高跷用的木棍
踩高跷
民间舞蹈,表演者踩着有踏脚装置的木棍,边走边表演。也指表演高跷用的木棍。
高跷是中国传统民间表演艺术形式,指表演者双脚绑缚长木棍进行行走、舞蹈或戏剧表演的技艺。其名称源自表演者“踩踏于高跷之上”的动作特征,常见于节庆活动及民俗仪式中。以下从语言学、民俗学角度进行解析:
词源释义
《汉语大词典》将“高跷”定义为“一种民间舞蹈,表演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道具,双足踩木跷起舞”。《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进一步指出该词属合成词,“高”形容木棍高度,“跷”指举足动作。
结构形制
表演者使用的木跷分为“文跷”(高度1-1.5米)与“武跷”(高度2-3米)两类,《中国民俗文化大观》记载其制作需选用韧性强的杉木,顶端设脚踏板并用布带固定脚踝。山西稷山高跷传承人王德生曾演示过九层卯榫结构的传统制跷工艺。
文化功能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将其定位为“农耕社会祈丰年的重要仪式载体”,山东胶州高跷、辽宁海城高跷等7个分支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北京地坛庙会近年统计显示,高跷表演可使观众聚集度提升40%。
现代发展
2024年文旅部《传统表演艺术振兴计划》提出将高跷纳入“节庆旅游标准化展演项目”,河南浚县正月古庙会通过“高跷+VR”技术实现非遗数字化传播。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商务印书馆, 2023.
张紫晨. 中国民俗文化大观[M].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19.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数据库[EB/OL]. 20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传统表演艺术振兴计划[R]. 2024-03.
高跷是一种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传统民俗文化形式,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定义
高跷既指民间舞蹈形式,也指表演时使用的木棍道具。表演者将双足固定在带有踏脚装置的木棍上,通过平衡技巧完成行走、跳跃等动作。英语中称为“stilts”,表演者则称“stilt walker”。
历史渊源
据考证,高跷最早可追溯至中国汉朝,初期用于军事训练和演武活动,后逐渐发展为民间娱乐项目。提到,古埃及与中国约3,500年前已将其作为通过沼泽或劳作的实用工具。
表演形式与文化特色
作为汉族传统舞蹈(亦称“高跷秧歌”),其表演常融入戏曲、杂技元素,并因地域差异形成多样风格,如社火中的滚灯队、秧歌队与高跷队结合,营造节日热闹氛围。
现代应用
现今多见于元宵节、庙会等节庆活动,常与腰鼓、空竹等民俗项目共同呈现,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扩展知识:高跷木棍高度通常为1-3米,技艺高超者甚至可完成翻腾等高难度动作。部分地区的踩高跷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背曲腰躬背胸奔呼别鹤弄不得意惨遇嵾嵳唱龙眼齿肬川涂触角绰灯锄食调聚钓诗钓芳兰当门,不得不锄烦积非訾锋锐奋髯服服帖帖诰封夫人鼓笛古典经济学滚账海洋潮汐寒宂皓然慧炬狐狸尾巴矫手颊涡甲状腺凯番练鹊寠数忙不迭慢帐谦词如弟瑞应车山川相缪上荣上时世世代代实致事指水月镜花説天书僮束置高阁舚舑托幽王媚巍峨勿有象牙牌仙人掌茶消减宵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