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筋骨。《礼记·礼运》:“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脩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 唐 元稹 《辛夷花》诗:“问君辛夷花,君言已班驳。不畏辛夷不烂开,顾我筋骸官束缚。” 宋 司马光 《病中鲜于子骏见招不往兼呈楚正叔范尧夫》诗:“筋骸幸復常,佗时扫三径。”参见“ 筋骨 ”。
“筋骸”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
“筋骸”由“筋”(肌肉)和“骸”(骨骼)组成,字面指人体的肌肉与骨骼,引申为身体或体魄的统称。它常用于形容人身体健壮有力,或强调身体的约束与协调性。
本义与引申义
文学与典籍中的用法
当代语境中,“筋骸”多用于书面或文学表达,日常口语较少使用。若需形容体魄强健,可结合具体语境选择更通俗的词汇(如“健壮”“结实”)。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典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礼记》或唐宋诗词集。
《筋骸》是一个汉字词语,它指的是人体的筋和骨骼,也可泛指人的身体和肢体。
《筋骸》这个词的部首是“⺼”(肉部),由9个笔画组成。
《筋骸》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在这本古籍中,筋骸被用来形容人体的结构和组织。
《筋骸》的繁体字为「筋骸」。
在古代,人们对《筋骸》的表示方式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因为字形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然而,由于无法准确得知具体的古代汉字写法,因此现代字形仍然是我们更常见和使用的表达形式。
1. 练习瑜伽可以锻炼身体的筋骸。
2. 他经历了剧烈的训练,筋骸强健,富有力量。
1. 筋疲力竭:形容身体非常疲乏,缺乏力量。
2. 骨瘦如柴:形容人体极度消瘦,没有多余的肉。
1. 骨肉:指血亲,也可用来比喻至亲的关系。
2. 筋脉:指人的血脉和筋络。
1. 肥硕:形容人体肥胖,肌肉丰满。
2. 松弛:形容肌肉或筋骨松懈,不紧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