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布的意思、尺布的详细解释
尺布的解释
(1).一尺布,极言其少。《墨子·鲁问》:“一妇人之织,分诸天下,不能人得尺布。籍而以为得尺布,其不能煖天下之寒者。” 李白 《北上行》:“尺布不掩体,皮肤枯剧桑。”
(2).见“ 尺布斗粟 ”。
词语分解
- 尺的解释 尺 ǐ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亦称“市尺”。一尺等于十寸。西汉时一尺等于.米,今三尺等于一米):尺素(.一尺长的白绢,借指小画幅;.书信)。尺短寸长。尺牍。 量长度的器具:竹尺。 像尺的东西:铁尺。仿尺。
- 布的解释 布 ù 棉、麻及棉型化学短纤维经纺纱后的织成物:布匹。布帛。布衣。 古代的一种钱币。 宣告,对众陈述:宣布。发布。布告。开诚布公(推诚相见,坦白无私)。 分散到各处:散布。遍布。星罗棋布。 流传,散播
专业解析
“尺布”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含义:
-
字面本义:
- 指一尺长的布帛。这是最基础的字面意思,强调具体的长度(尺)和材质(布)。在古代,布匹是重要的生活物资和交易媒介,一尺布虽少,但仍有其实际用途或象征意义。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
典故引申义(常用且重要):
- 特指源于《史记》的典故“尺布斗粟”。汉文帝的弟弟淮南厉王刘长因谋反被流放,途中绝食而死。民间作歌讽喻:“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这里的“尺布”与“斗粟”并称,比喻兄弟间因微小利益或矛盾而互不相容、失和。这个典故赋予了“尺布”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常用来指代兄弟不和或骨肉相残。来源:《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汉语大词典》《成语大词典》
-
泛指少量布匹:
- 有时也用来泛指数量不多的布匹,不严格限定于一尺,但强调其量少。来源:《现代汉语词典》
总结来说,“尺布”的核心含义有两层:
- 具体实物: 一尺长的布。
- 文化象征(更常用): 源自“尺布斗粟”典故,象征兄弟失和、骨肉相残。
在理解和运用“尺布”一词时,尤其是在文学或涉及人伦关系的语境中,其背后的典故含义往往更为重要和深刻。
网络扩展解释
“尺布”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释
“尺布”字面指一尺布,常用来形容数量极少或程度有限。例如《墨子·鲁问》中提到:“一妇人之织,分诸天下,不能人得尺布”,强调资源匮乏。
二、详细释义
-
比喻规模微小
由“尺”(长度单位)和“布”(衣物材料)组合而成,比喻事物的规模、程度或价值非常有限,带有贬义色彩。例如李白《北上行》中“尺布不掩体”,形容衣物短缺、生活困苦。
-
典故关联
该词与成语“尺布斗粟”相关(出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原指兄弟不和,后引申为事物稀少或关系不睦。例如:“天子闻尺布斗粟之谣,辄食甚哀”。
三、使用场景
- 贬义语境:形容项目规模小、计划力度不足或能力有限。
- 文学引用:多见于古籍或诗词,如墨子、李白的作品。
- 日常表达:可比喻资源匮乏(如“尺布难求”)或事物微不足道(如“尺布之功”)。
四、补充说明
“尺布”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更多出现在文学或历史语境中。若需完整例句或扩展用法,可参考《墨子》《史记》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熬肠刮肚迸溅扁青比勘不稂不莠充饱酬诺矗灯摧烧带兵独旅放歌纵酒放蛮饭玉发行凤闱感通弓檠酣狎耗屈黄芽菜家钵价目加膝接触器嗟诮虀粉竞谄军报焜烨来思麟角斗离觞留念梨英陆驰鲁堂慢滕滕没巴鼻门阖迷觑眼没齿难忘暮月藕花屁塞前胸青霭生肖钱沈累树类速驾素锦褚烫印填河玩幽无韵闲吏闲男女闲约约效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