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之士卒。《国语·楚语上》:“榭不过讲军实,臺不过望氛祥,故榭度於大卒之居,臺度於临观之高。” 韦昭 注:“大卒,王士卒也。”《史记·周本纪》:“ 武王 使 师尚父 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 帝紂 师。” 张守节 正义:“大卒,谓戎车三百五十乘,士卒二万六千二百五十人,有虎賁三千人。”
大卒是汉语古语词,现罕用,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军队中的主力部队或精兵。以下为详细释义与考据:
主力军队
指作战时规模较大、装备精良的核心部队,区别于辅助兵种或散兵。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3卷,第128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22年)。
例证:《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围郑,旬有七日……国人大卒",此处"大卒"即指楚国主力军。
精兵
强调士兵训练有素、战斗力强,常与"大众"(普通士兵)相对。
来源: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14年),第89页。
例证:《战国策·齐策一》载"悉起大卒,与秦决战",凸显精锐部队的军事地位。
"大"表规模或重要性,"卒"本义为"步兵"(《说文解字》:"卒,隶人给事者衣"),后泛指士兵。
先秦文献中多指车兵与重装步兵组成的核心战力,汉代后渐少用,被"中军""精甲"等词替代。
该词属历史军事用语,现代汉语仅见于古籍研究或历史文本,日常语言中已消亡。需注意与"士卒""兵卒"等近义词的语境区分。
参考资料:
“大卒”是古代汉语中的军事术语,主要含义为王或君主的直属精锐部队。以下为详细解释:
“大卒”指君王直接统辖的士卒,属于古代军队中的核心作战力量。其构成包括战车、普通士兵及精锐护卫(如虎贲)。
《国语·楚语上》
记载:“榭度於大卒之居”,韦昭注:“大卒,王士卒也。”表明这是君王专用的军事编制。
《史记·周本纪》
提到周武王伐纣时,“以大卒驰帝纣师”。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详细说明:“大卒”包含戎车350乘、士卒26250人及虎贲3000人,可见其规模庞大。
需注意,“大卒”与现代象棋中的“卒”无直接关联。后者源于普通士兵的象征,而“大卒”特指古代君王的直属军队。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国语》《史记》等原典,或参考汉典、查字典等工具书。
百花朝白梨鄙质跛瘫残荡朝弁承误惷驳赐问彫篆牒书顶名替身断辕芳龄福助干能告令果谷狠命鸿多黄榆画片火号见来践校郊配金刚揭谛今下九地九经三史鸠类集族卷回开兆拉夫老皇历连夕六鼓流送旅拒帽钉茅旌盘川瓶口青乌垄社零星沈压神韵师禁抒词蜀道易四带岁旦酒骕骦天人合一讬天雾鬓云鬟雾迭误计舞判遐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