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夜时敲击以报更的木梆。 唐 苏颋 《奉和圣制登太行山中言志应制》:“晓巖中警柝,春事下蒐田。” 宋 彭龟年 《寿张京尹》诗:“三年尹王都,警柝清夜眠。” 明 梁储 《劝止临幸疏》:“而直庐拱卫官军万餘,警柝之声,夜以达旦。”
“警柝”是古代用于夜间警戒、巡逻时敲击的木质器具,具有报时和示警的双重功能。其具体释义如下:
词义解析
文献例证 唐代苏颋诗句“晓巖中警柝”描绘了黎明前山间巡逻敲击柝的场景;宋代彭龟年诗中“警柝清夜眠”则反映了官员值守时柝声伴随的辛劳。明代文献中亦提及万人卫队夜间警柝声通宵达旦,凸显其军事用途。
关联扩展 类似工具还有“金柝”(金属制,多见于边塞诗),但“警柝”更侧重治安功能。现代已无实物沿用,仅存于古籍与文学作品中。
因当前仅有一个低权威性来源,建议结合《汉语大词典》或《辞源》等工具书进一步考证。
警柝(jǐng guì)是一个由两个部首组成的汉字。其中,“言”是指事物的表达和表明,也是用来表示语言的部首;“木”则是指木材、木头等有关木质材料的部首。
警柝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网络用语的简化写法“警告”和“讽刺”。它原本是在网络语言中使用的一个词汇,后来经过演变和推广,正式进入现代汉语词汇中。
根据繁体字,“警柝”可以写作“警槨”。繁体字中的“槨”与简体字的“柝”有相同的发音和意思。
古时候汉字在写法上也有所不同。以“言”作为部首的古代写法是“⺊”,以“木”作为部首的古代写法是“木”。而现代汉字的写法则将这两个部首合并成当前的“言”和“木”。
以下是一个关于“警柝”这个词的例句:
他的发言就像一把警柝,让人不得不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与“警柝”相关的组词有:警告、警示、柝杖等。
与“警柝”意思相近的词有:警示、警觉、警戒等。
与“警柝”意思相反的词有:安慰、鼓励、宽慰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