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reat wave] 令人惊恐的波涛
惊涛拍岸。——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震摄人心的波涛。 三国 魏 曹丕 《沧海赋》:“惊涛暴骇,腾踊澎湃。” 唐 杨师道 《奉和圣制春日望海》:“落日惊涛上,浮天骇浪长。” 清 曹寅 《虎丘僧轩坐雨迟培山未至漫成》诗:“东巖磵壑凭临高,风雨横絶悬惊涛。”
“惊涛”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于形容汹涌澎湃、令人震撼的波涛,也可引申为比喻险恶的环境或激烈的斗争。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面解释
“惊涛”由“惊”(令人震惊、害怕)和“涛”(大波浪)组成,字面意为令人惊恐的波涛,如“惊涛拍岸”。
例如:古诗中常用“惊涛”描写海浪的壮阔,如三国曹丕《沧海赋》:“惊涛暴骇,腾踊澎湃。”。
发音与结构
象征险恶环境
常比喻人生或社会中的艰难险阻,如“只有经历惊涛骇浪,才能变得成熟勇敢”。
例句:“建党九十载,祖国是船,曾经过惊涛骇浪,才有今天的大气磅礴。”。
形容强大力量
也可指势不可挡的气势或力量,如“惊涛般的改革浪潮”。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或现代引申含义,可参考汉典或查字典等来源。
惊涛,是一个形容词,常用于形容大海波涛汹涌、浩荡如山的场景。它由两个部分组成:惊和涛。
根据《康熙字典》,拆分惊涛的部首为心字旁和水字旁,其中心字旁代表心意、思想等内心活动的意思;水字旁则代表水。惊涛共有16画。
惊涛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的一句:“生乎吾前,死乎吾后。夫惟天地与吾何,其将何存?”其中“其将何存”的意思即为“生命将如何保持”。后来,又引申为面对挫折、困难时的意志力和韧性。
繁体字为驚濤。
古代写惊涛时的形状与现在略有不同,例如金文时期形似“广”字,篆书时期形似“月”字,而在隶书时期则形似现代的“泰”字。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字体的变迁,惊涛的写法逐渐演变为现代的样子。
1. 汹涌的惊涛不断地冲击着海岸线。 2. 惊涛骇浪之后,我们终于安然无恙。
1. 惊涛骇浪:形容海上的波涛汹涌、浩荡如山。 2. 惊涛拍岸:比喻汹涌澎湃的力量冲击着事物。 3. 惊涛骇浪:形容困难重重、危险丛生的局势。
1. 汹涌澎湃 2. 波涛壮阔 3. 狂澜怒涛
平静;宁静;风平浪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