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瓶。盛酒的大瓶。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六:“今人盛酒大瓶谓之京瓶,乃用京师京字,意谓此瓶出自京师,误也。京字当用经籍之经字。 普安 人以瓦壶小颈环口脩腹、受一斗、可以盛酒者,名曰经,则知经瓶者当用此经字也。”
“京瓶”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背景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基本定义
京瓶(jīng píng)指古代盛酒的大瓶,实际应为“经瓶”。此名称源于宋代对特定容器的称呼,主要用于储存酒类饮品。
历史与误用考据
据宋代袁文《瓮牖闲评》记载,当时民间误将“经瓶”写作“京瓶”,认为此瓶源自京师(京城),但实际“经”字指代普安人使用的一种瓦壶,其形制为“小颈环口修腹”,容量约一斗,专用于盛酒。
字形与词义演变
用途与文化关联
经瓶作为酒器,反映了宋代酿酒业的兴盛及酒文化的发展,其形制设计便于密封与长期储存,具有实用价值。
现代认知
现代词典多将“京瓶”列为“经瓶”的异写形式,强调其历史误用背景,实际使用中该词已较为罕见。
总结来看,“京瓶”是“经瓶”的讹传形式,其考据体现了汉语词汇在历史演变中的音形变化现象。
《京瓶》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常用来形容品行高尚或者仪表端庄的人。这个词源自古代《诗经•小雅•车舝》中的一句诗,形容国君的德行高尚如同京城中的瓶器一样,因此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成语。
《京瓶》的拆分部首是“瓦”和“皿”,其中“瓦”是瓶器的意思,而“皿”是容器的意思。它一共有9个笔画。
《京瓶》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车舝》中,成文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而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京缾」。
在古代汉字中,《京瓶》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瓶的字形为“瓿”,瓿与瓶形状相似但更扁平,皿的字形为“皀”。这两个字的合写形成了《京瓿》。
他一生品行高尚,儿孙敬仰他如同京瓿之于京城。
京城、京华、瓶器、德行、高尚
品行高尚、仪表端庄、德行高洁、身世高贵
卑劣无耻、品行卑下、丑陋不堪、傲慢狂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