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丧师辱国的意思、丧师辱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丧师辱国的解释

军队损失,国家蒙受耻辱。《明史·杨本传》:“﹝ 杨本 ﹞从 景隆 讨 燕 有功, 景隆 忌之,不以闻。寻劾 景隆 丧师辱国,遂以孤军独出,被擒,繫 北平 狱,后被杀。”《轰天雷》第二回:“吾国丧师辱国,一见於 热河 之变,再见於 马关 之役,这回要做第三次了。”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丧师辱国”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sàng shī rǔ guó,其核心含义为军队遭受损失,国家蒙受耻辱,通常用于形容军事失败导致的国家尊严受损。以下是详细解析:


基本释义

出处与典故

  1. 《水浒传》第九十七回:
    原文提到蔡京等人弹劾宋先锋“复军杀将,丧师辱国”,指责其作战失败、辱没国家。
  2. 《明史·杨本传》:
    杨本因弹劾将领李景隆“丧师辱国”而孤军奋战,最终被俘。

用法与语境


近义词与关联词

  1. 辱国丧师:
    词序调换但含义相同,强调国家受辱与军队损失的双重后果。
  2. 丧权辱国:
    侧重国家主权丧失,与“丧师辱国”在“国家蒙羞”层面有交集,但后者更强调军事层面。

补充说明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水浒传》《明史》等原著。

网络扩展解释二

丧师辱国

“丧师辱国”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思是因为失去师长或者受到他人的侮辱而损害国家的利益、声誉和尊严。

这个成语的拆分部首是:“丧”由一的部首组成,表示丧失;“师”由巾的部首组成,表示老师、导师;“辱”由辰的部首组成,表示受侮辱;“国”由囗的部首组成,表示国家。

“丧师辱国”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孟子》一书。孟子说:“孟子谓公孙丑曰:‘座泽三千里,听之在天;公居其上,三诸以听。民皆曰:公孙丑何以逞乎?如夫仁者,君子之师也;或丧师而行,或见人之丧师而不救,是以知丧师辱国者未之知也。’”这段话指出,一个国家的利益和声誉取决于君子的行为以及对丧师之人的救助和关心。

“丧师辱国”这个成语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喪師辱國”。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例如,“丧师辱国”中的“丧”字在古代写作“喪”;“辱”字在古代写作“辱”,字形与现代写法相比稍有差异,但基本上保持一致;“国”字在古代写作“國”,字形也与现代写法保持一致。

以下是一些使用“丧师辱国”的例句:

1. 他的犯罪行为丧师辱国,应该受到严惩。

2. 这个政府的腐败行为丧师辱国,让人们感到非常愤慨。

一些与“丧师辱国”相关的组词有:“丧国”、“辱师”等。

近义词有:“失师”、“失国”、“侮辱国家”等。

反义词有:“敬师爱国”、“尊师重国”等。

别人正在浏览...

隘门表达式宾待长册车贷敕晓出钱多少独向贰秩发廊方丈室分背奋疾分茅裂土分许幅员高灵鬼謡海吼毫分侯弓结尾借约君谟旧谱开间酷热揽统牢犴劳罢雷门六证谩视明艳蜜香磨穿铁砚浓圈密点鳍棘跂行喙息覰步驱配如狼似虎扫盲铩翮设摆申都生产者时术时祉水榭死乞百赖肃呈疼顾天涯咫尺僮役退换托养圩堤笑场箫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