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恪的意思、敬恪的详细解释
敬恪的解释
恭敬谨慎。《三国志·吴志·周鲂传》:“ 魴 以千载徼幸,得备州民,远隔 江 川,敬恪未显,瞻望云景,天实为之。”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 世庙 尊崇元教,无往而不敬恪也。”
词语分解
- 敬的解释 敬 ì 尊重,有礼貌地对待:尊敬。致敬。敬重(恘 )。敬爱。敬仰。恭敬。敬辞。敬慕。敬献。 表示敬意的礼物:喜敬。寿敬。 有礼貌地送上去:敬酒。敬香。 谨慎,不怠慢:慎始敬终(自始自终都谨慎不懈)。
- 恪的解释 恪 è 恭敬,谨慎:恪遵。恪守。恪慎。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敬恪的详细释义
敬恪是由“敬”与“恪”两个单字组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是恭敬而谨慎,强调内心对人事、职责或神明持有庄重、严肃的态度,并在行为上表现出小心、勤勉与不懈怠。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用以描述对祭祀、职责或尊长应有的虔敬恭顺之态。
一、单字解析与词义构成
- 敬 (jìng):
- 本义指严肃、慎重。《说文解字》:“敬,肃也。” 引申为尊重、有礼貌地对待,常指内心对人事或神明产生的庄重、恭谨的情感。
- 在“敬恪”中,“敬”侧重于内心的虔敬、庄重、不敢怠慢的态度。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
- 恪 (kè):
- 本义指恭敬、谨慎。《说文解字》:“恪,敬也。” 强调在行为上保持恭敬、小心谨慎,不敢有所疏忽。
- 在“敬恪”中,“恪”侧重于外在行为的恭谨、勤勉、不懈怠。来源:《康熙字典》[引《说文》]。
二、复合词“敬恪”的整体含义
将“敬”与“恪”结合,“敬恪”一词强调的是一种内外兼修的恭敬谨慎状态:
- 内心层面:持有虔敬、庄重、不敢轻慢之心。
- 行为层面:表现出恭谨、勤勉、小心谨慎、不敢懈怠之行。
其核心在于表达对特定对象(如神明、祖先、职责、尊长)的高度尊重和一丝不苟的履行态度。
三、典籍中的用例与语境
“敬恪”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尤其在描述祭祀、履行职责或侍奉尊长时频繁出现:
- 祭祀语境:
- 《礼记·祭义》:“敬恪恭顺,以事其先王。” 指在祭祀祖先时,要怀着恭敬谨慎、恭顺的态度。来源:《礼记正义》[孔颖达疏]。
- 《诗经·商颂·那》郑玄笺:“其礼仪敬恪于神明。” 描述祭祀礼仪中对神明的恭敬谨慎。来源:《毛诗正义》[郑玄笺]。
- 职责语境:
- 《尚书·盘庚下》:“朕及笃敬,恪恭天命。” 意指(我)怀着笃实恭敬之心,谨慎地奉行天命。体现了对职责的敬慎态度(“敬恪”精神)。来源:《尚书正义》[孔安国传]。
- 晋·潘岳《杨荆州诔》:“恪居敬职。” 指恭敬谨慎地居于其位、履行其职。来源:《文选》[李善注]。
- 品德修养语境:
- 常被用来形容一种高尚的品德,即待人接物、处理事务时保持恭敬谨慎的态度。如“敬恪之心”、“敬恪之德”。
四、总结
“敬恪”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恭敬而谨慎。它要求:
- 内心虔敬庄重(敬):对对象(神明、祖先、职责、尊长)持有真诚的尊重和不敢怠慢之心。
- 行为恭谨勤勉(恪):在行动上表现出小心谨慎、勤勉不懈、不敢疏忽的态度。
该词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敬畏之心、恭顺之德与勤勉之行,尤其在祭祀礼仪和职责履行中被视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网络扩展解释
“敬恪”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恭敬谨慎,通常用来形容对人或事物保持尊重且严谨的态度。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敬”:表示尊敬、尊重,体现对他人或规则的重视。
- “恪”:意为谨慎、严守,强调行为上的细致和自律。
- 二者结合后,“敬恪”指在言行中既保持敬意又注重谨慎,常用于描述个人修养或处事态度。
2.引证出处
- 《三国志·吴志·周鲂传》:“鲂以千载徼幸,得备州民,远隔江川,敬恪未显,瞻望云景,天实为之。” 此处“敬恪”指未能充分展现恭敬谨慎的态度。
- 明代刘若愚《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提到:“世庙尊崇元教,无往而不敬恪也。” 描述明世宗对宗教仪式的严谨态度。
3.使用场景
- 人际交往:如对长辈、上级保持尊重且言行慎重。
- 工作学习:指处理事务时既认真负责又避免轻率。
- 文化礼仪:常见于古籍中描述庄重场合的仪态或对信仰的虔诚。
补充说明
该词属于较为典雅的书面用语,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但在强调传统道德或历史语境时仍具表现力。如需进一步了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三国志》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暧昧抱道禀资不羞见惨号蚕头成夜逞愿传壻砚垂则挡拒担水向河里卖颠瘁典厚踧迫隄繇讹以传讹翻跟斗犯言直谏飞鸟父艰福如东海复子明辟跟儿官窑果粉画列话雨家客角芒金钩竞躁捐床帐抗拟考究馈贻刳胎刘项李渔卖赋梅花引密虑纳隍谯责戎务三元客梢槭十世宥能手痕舒凫太始讨秋特肩天授地设调元手玩人丧德先庚翔洽孝绢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