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执掌大政,治理国家的人。 宋 唐庚 《内前行》:“明日化为甘雨来,官家唤作调元手。” 元 柳贯 《河南北水后民往往告饥胡安常以工部主事为其省员外郎赋赠识别》诗:“外廷亦用调元手,化地何殊宰相功。”
“调元手”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汉语成语,其解释需结合历史典故和语义演变综合理解:
一、基本含义 指通过策略调整根本问题,改变局势发展方向的能力。该词中“调”意为调整,“元”指根本或本质,“手”代指方法或手段,整体强调以智慧掌控关键环节。
二、典故来源与引申义
政治治理层面
源自《汉书·丙吉传》中“三公典调和阴阳”的记载,原指宰相调和阴阳、执掌国政的职能。宋代唐庚诗句“官家唤作调元手”,元代柳贯“外廷亦用调元手”,均用此典赞美治国能臣。
策略运用层面
在兵法语境中,延伸为通过谋略改变局势的战术手段,如化解危机或扭转不利形势的智慧。
三、现代用法
注:发音存在“diào yuán shǒu”与“tiáo yuán shǒu”两种读法,语义无实质差异。
《调元手》是一个成语,意为“改变命运的手段”。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通过某种方式或手段改变自己的命运。
《调元手》由“讠”、“兀”、“又”、“手”四个部首组成。
它的总笔画数为18,拆分后各部分的笔画数分别为:讠(2画)、兀(3画)、又(2画)、手(9画)。
《调元手》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明代王夫之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书中,是从他的《明通鉴》中选取的名句。
《调元手》的繁体写法为「調元手」。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有所不同,因此《调元手》在古时候的写法可能与现今略有不同。
1. 他成功地运用了《调元手》,从一个普通智力的人变成了聪明绝顶的天才。
2. 通过学习和勤奋努力,她找到了自己的《调元手》,顺利通过了考试。
调整、调节、调查、调整、元气、元旦、元素、手段。
改变命运、改变自己的境遇、改变自己的前途。
顺其自然、接受现状、不作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