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 张衡 《东京赋》:“人或不得其所,若己纳之於隍。”谓推入城池中。按,《孟子·万章下》称 伊尹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 尧 舜 之泽者,若己纳之沟中。” 张 赋本此意。后以“纳隍”指出民于水火的迫切心情。《宋书·王僧达传》:“民有咨瘼之声,君表纳隍之志。” 唐 陆贽 《论淮西管内水损处请同诸道遣宣慰使状》:“儻宏善救之心,当軫纳隍之虑。” 宋 王禹偁 《贺雪表》:“因百姓以为心,思躋寿域;虑一夫之不获,常若纳隍。”
纳隍是一个汉语古语词,原指心怀百姓疾苦、忧虑国事的情怀,后引申为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关怀与自责之情。该词源自《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的典故,楚庄王因大旱自责“孤实不德,而使百姓纳隍”,意为因自身德行不足导致百姓困苦,如同被推入干涸的护城壕中。
从构词角度看,“纳”为“使进入、接纳”之义,“隍”特指无水的护城壕沟,二字组合后形成比喻义,暗含统治者因政事疏漏致使民生凋敝的愧疚心理。如宋代王禹偁在《待漏院记》中写“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则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反向呼应了“纳隍”的警示意义。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面语境,常见于政论文章或历史评述,如“为政者当存纳隍之念”等表述。近义词包括“轸念民瘼”“痌瘝在抱”,反义词则有“漠然置之”“鱼肉百姓”。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其核心价值在于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政治伦理观。
“纳隍”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有所关联。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纳隍”原指将人推入城池中(“隍”指无水的护城壕沟),后引申为对百姓陷入困境的深切忧虑,以及拯救民众于危难的迫切心情。此词常用于表达执政者或仁人志士对民生的关切。
来源典故
引申意义
后世将“纳隍”用于形容心怀天下的责任感,尤其强调执政者对民生疾苦的体察与救助意愿。例如《宋书》中“君表纳隍之志”,即指君主表现出解民倒悬的志向。
用法与示例
其他解释差异
需注意,部分文献(如)提及“纳隍”与水利灌溉相关,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与字面联想产生的歧义有关,主流释义仍以救民于水火为核心。
总结
“纳隍”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思想,强调对民众疾苦的同理心与责任感,是古代仁政思想的典型表达。
孛相藂蘙寸管粗率大客盗截答言杜墅感目公庙苟惜鳏寡孤惸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荷睠合爪侯爵火球见老焦恻交公嚼蜡金蝉禁帑九叠篆九子粽卷甲束兵靠背陵宫灵素礼炮六鳌卖野人头麻屦懋官末皂慕名而来模子曩哲馁败碾碎偶年撇清戕生七闽犬吠之警三致志善感沙塔生花诗柄鼠腹鸡肠殊越肃立调脂弄粉题汉柱曈胧魏王瓠乡会试纤瑕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