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人丧德的意思、玩人丧德的详细解释
玩人丧德的解释
[play with others,lose morality] 谓戏弄他人,以致失去做人的道德
词语分解
- 玩的解释 玩 á 游戏:玩耍。玩笑。玩兴(宯 )。玩具。玩偶。 戏弄,搬弄:玩弄。玩狎。玩花招儿。 观赏:玩赏。玩味。瞻玩。玩物丧志。 可供观赏的东西:古玩。 轻视,忽视:************。玩世不恭。 笔画数:; 部
- 丧德的解释 丧失德性干这种损人利己的事,实在有点丧德玩物丧志,玩人丧德详细解释.丧失德行。《书·旅獒》:“玩人丧德。”《北齐书·杨愔传》:“自 天保 五年已后,一人丧德,维持匡救,实有赖焉。”.缺德。 吴组缃
专业解析
"玩人丧德"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指玩弄他人、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尊严,这种行为会丧失自己的道德品行。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个人道德修养和人际交往中真诚、尊重的重视。
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
字面拆解与核心含义:
- 玩: 本义是以手玩弄玉器,引申为戏弄、轻视、不庄重地对待。在这里指戏弄、愚弄、不真诚地对待他人。
- 人: 指他人,泛指与自己交往的对象。
- 丧: 丧失、失去。
- 德: 指道德、品德、德行。在儒家语境中,“德”是个人修养的核心,是立身处世的根本。
- 因此,“玩人丧德”直译为:玩弄他人会导致自身道德的丧失。
-
深层含义与伦理批判:
- 这个成语强烈批判了在人际交往中缺乏真诚、利用他人、把他人当作工具或笑料的行为。
- 它认为,尊重他人是保持自身道德水准的前提。如果一个人习惯于戏弄、欺骗、不尊重他人,那么他/她自身的道德根基就会动摇甚至崩塌。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失德”的表现。
- 它强调了人际交往的互惠性和道德性。健康的人际关系应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真诚的基础上,玩弄他人不仅伤害对方,最终也会反噬自身,损害自己的声誉和人格。
-
思想背景(儒家伦理):
- “玩人丧德”的观念深深植根于儒家“仁”的思想。“仁者爱人”,要求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玩弄他人,恰恰是“不仁”的表现,违背了“仁”的核心要求。丧失“德”也就是丧失了作为“仁人君子”的资格。
- 儒家强调“修身”的重要性,“玩人”的行为被视为个人修身失败、道德堕落的标志。
-
引用与出处(增强权威性):
- 该成语的雏形或核心思想可见于儒家经典:
- 《尚书·旅獒》: “不役耳目,百度惟贞。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这是最常被引用的出处。它告诫统治者(也适用于所有人)不要沉迷于声色犬马(玩物丧志),更不要轻慢戏弄他人(玩人丧德),否则会丧失德行和志向。来源:汉典 - 玩人丧德
- 《论语》精神: 虽然《论语》中没有直接出现这四个字,但其倡导的“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玩人丧德”所批判的行为完全相悖。玩弄他人是典型的“己所不欲而施于人”。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 论语
- 《孟子》的阐发: 孟子强调“仁义礼智”四端和“恻隐之心”,玩弄他人、缺乏尊重,正是缺乏“仁”和“礼”的表现,会导致“失其本心”,即丧失固有的善性和道德(德)。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 孟子
“玩人丧德”深刻揭示了人际交往中的道德准则:真诚尊重他人是维护自身道德品行的基石。 任何形式的戏弄、欺骗、轻慢他人,不仅伤害对方,更会腐蚀行为者自身的道德根基,最终导致其人格的堕落和德行的丧失。这一成语至今仍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提醒人们要以仁爱和真诚之心待人。
网络扩展解释
“玩人丧德”是一个源自《尚书·旅獒》的成语,拼音为wán rén sàng dé,其核心含义是“戏弄他人,导致丧失道德”。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基本含义
- 字面解释:“玩”指戏弄、玩弄,“丧”即失去,“德”为道德。整体指通过戏谑或操控他人取乐,最终损害自身道德准则。
- 延伸意义:强调人际交往中应尊重他人,若以伤害或贬低他人为乐,则背离了为人之本。
二、出处与典故
- 文献来源:出自《尚书·旅獒》中的“不役耳目,百度惟贞,玩人丧德,玩物丧志”,是周朝贤臣召公奭劝诫周武王勿沉迷享乐的谏言。
- 历史背景:周武王灭商后,西方进贡獒犬,召公奭借“玩人丧德”警示君王:沉溺戏弄他人或外物,会丧失治国所需的德行与志向。
三、深层寓意
- 道德警示:强调人的行为需以道德为底线,不可因一时之乐逾越伦理(如职场PUA、网络暴力等均属此类)。
- 与“玩物丧志”的关联:两者常并列出现,前者指向人际道德,后者指向个人志向,共同揭示沉迷外物或他人带来的双重危害。
四、现代启示
- 人际交往:尊重他人尊严,避免以贬低、操控的方式互动(如恶意玩笑、精神打压)。
- 自我修养:提醒个体在追求乐趣时需守住道德边界,防止沦为损人利己的行为。
五、正确用法
- 语境:多用于批评不道德的人际行为,如“领导对下属呼来喝去,实属玩人丧德”。
- 语法:联合式成语,作定语或谓语,含贬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可参考《尚书》原文或相关历史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倍利飙欻鳖盖车鼈索璧角鄙亵察允慈父促狭鬼丹艳登践迪保迭激地黄牛东方生范蠡梵天王風厲風飧水宿俯视芣苢稿壤鲠介岣嵝涸塞鸿筝哗怒驾鹤积功暨暨镜见惊骛期年就车鞠歌行科斗书两兼隶绝领门儿路途码瑙冥感名宿瓶储被绣之牺气不过青绿颀晰曲说人故矢誓遂迷不窹檀栾潭湫土地神万民牌伞违谏诬能仙娥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