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逼迫;欺压。踧,通“ 蹙 ”。《后汉书·皇后纪下·灵思何皇后》:“ 董卓 又议太后踧迫 永乐宫 ,至令忧死,逆妇姑之礼,乃迁於 永安宫 ,因进酖,弑而崩。”
“踧迫”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踧迫(拼音:cù pò / dí pò,注音:ㄉㄧˊ ㄆㄛˋ)表示逼迫、欺压,其中“踧”通假为“蹙”(意为紧迫、逼迫)。
《后汉书·皇后纪下·灵思何皇后》记载,董卓曾以“太后踧迫永乐宫”为由,指责何太后对婆婆(灵帝生母)的欺压行为,最终导致太后被迁宫并毒杀。此例体现了该词在历史语境中的实际应用。
该词属生僻古语,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文言文研究。如需引用,建议结合上下文确认具体语境。
注:如需完整文献出处或更多古汉语词汇解析,可参考《后汉书》或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
《踧迫》是一个中文词汇,意思是指被强烈压迫或逼迫的状态。
《踧迫》由“足”和“迫”两个部首组成,共有12个笔画。
《踧迫》是一个纯汉字词语,没有明确的来源。
《踧迫》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是「踧迫」。
在古代汉字中,可能使用不同的写法来表达《踧迫》的意思。
1. 他感到由于工作压力的踧迫而无法呼吸。
2. 在战争中,人们常常会经历死亡的踧迫。
《踧迫》可以与其他词汇组合来表示不同的概念。例如:踧踏(被踩踏)、忧踧(由忧虑引起的压迫感)。
近义词包括:压迫、逼迫、困迫。
反义词包括:自由、宽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