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守正道。《三国志·魏志·管宁传》:“ 寧 抱道怀真,潜翳海隅,比下徵书,违命不至。” 宋 王得臣 《麈史·国政》:“ 得臣 切以为忠贤之臣,抱道履节,孰不欲遭时奋取功业,措天下於 泰山 之安而身享令名哉?”
抱道是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坚守正道、持守高尚的道德准则,强调对真理或道德理念的忠诚与实践。以下从词典释义、典籍引证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持守正道
“抱”意为“怀抱、坚守”,“道”指儒家伦理、宇宙规律或道德真理。“抱道”即以坚定态度践行道德理想,如《汉语大词典》释为“持守正道”。
例:古代士人“抱道而居”,体现对仁义礼智信的终身奉行。
道德实践与精神追求
区别于空谈理论,“抱道”强调知行合一,如朱熹注《论语》“士志于道”时,指出“道”需身体力行。
儒家经典
《孟子·滕文公下》载:“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其中“守道”与“抱道”意涵相通,均指传承并践行圣贤之道。
史书与文论
北宋欧阳修《朋党论》称君子“所守者道义”,以“道”为立身根本;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亦言“学者当以抱道为宗”,凸显其作为士人精神内核的地位。
对抗世俗的操守
在“天下无道”时,“抱道”代表不与浊世妥协的节操,如孔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
理想人格的象征
传统文化中,“抱道君子”被赋予超越功利的精神高度,如《淮南子·诠言训》载:“圣人抱道以待时”,强调以道为准则应对世事变迁。
当代使用中,“抱道”多见于学术、文化领域,形容坚守专业伦理或文化使命,如“抱道守真”成为赞誉学者风骨的成语(《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权威参考来源:
“抱道”是一个汉语词语,其核心含义是持守正道、坚守信仰与原则,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用例或扩展解读,可参考《三国志》《麈史》等古籍原文。
禀赋拨獭朝柄臣礼池壍丹甲登举惰游鹅雏二郎腿反市费唇舌丰干风艇凤头钗腐见釜中生尘诰赠豪素猴子稽迟局断醵费巨费踞虎盘龙苴茅裂土靠旗矿层夸士困斗阃仪老之将至连卷流襟龙鰕罗罝马蟥麻子辟空七军咠咠全诘日火塞垣讪铄参横神襟势不可挡视流松脱岁日庭院逖远通幔外欲完办望尘不及伪怠违寒谢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