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蜗牛。 宋 陶穀 《清异录·虫》:“ 李善寧 之子十岁能即席赋诗,亲友尝以‘贫家壁’试之,略不构思,吟曰:‘椒气从何得,灯光凿处分,拖涎来藻饰,惟有篆愁君。’拖涎,指蜗牛也。”
“拖涎”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该词最早见于宋代陶穀《清异录·虫》的记载:李善宁之子十岁时作诗“拖涎来藻饰,惟有篆愁君”,以“拖涎”代指蜗牛()。
“拖涎”属于生僻古语,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常见于古籍或诗词注解中。其同义词“蜗牛”已成为通用表达()。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古籍用例或方言变体,可参考《清异录》《汉典》等文献来源。
拖涎是一个具有贬义的词语,形容人言行无耻,卑鄙下流,没有底线。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质或行为十分卑劣,甚至有点令人作呕。
拖涎的部首是手,总部首笔画数为4。
拖涎一词起源于古代的一种饮食习惯。古人曾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有些人吃饭时,嘴角流出唾液,他们便成为了被人们耻笑的对象,被人称为“拖涎”。渐渐地,人们将“拖涎”这一词用来形容那些心怀不轨、品质卑劣的人。
拖涎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拖涎」。
拖涎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为「拖涎」。
1. 他平时讲的话都是些拖涎之词,从来不可信。
2. 这个人太拖涎了,竟然偷偷摸摸地做了那么多坏事。
3. 他的举止太拖涎了,真是不堪入目。
组词:拖泥带水、拖沓不清、拖泥带水
近义词:卑劣、下流、无耻
反义词:正直、高尚、正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