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衢大邑的意思、通衢大邑的详细解释
通衢大邑的解释
同“ 通都大邑 ”。 清 王瑬 《钞币议》:“又令通衢大邑设立官局,民以他省钞至者,验明准其换本省钞行用。”
词语分解
- 通衢的解释 四通八达的道路。 汉 班昭 《东征赋》:“遵通衢之大道兮,求捷径欲从谁。” 晋 陶潜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时来苟冥会,宛轡憩通衢。” 宋 叶适 《修路疏》:“出门无碍,方是通衢;著脚不
- 大邑的解释 .犹大邦。 殷 周 时尊称上国之词。亦用以自称。《书·武成》:“天休震动,用附我大邑 周 。”《孟子·滕文公下》:“惟臣附于大邑 周 。” 杨伯峻 注:“甲文中有‘大邑 商 ’‘天邑 周 ’之辞。金
专业解析
“通衢大邑”是汉语中用于形容城市地理位置优越、规模宏大的复合词。该词由“通衢”与“大邑”两部分构成:
一、词源解析
- 通衢:指四通八达的大道。《汉语大词典》将“衢”解释为“四达谓之衢”(《汉语大词典》第10卷),强调道路的贯通性,如《淮南子》中“衢致九轨”即描述宽阔主干道。
- 大邑:古代指规模较大的城邦或都城,《说文解字》释“邑”为“国都也”,后引申为人口密集的城镇(《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诗经·大雅》中“作邑于丰”即指建立大型聚居地。
二、整体释义
组合后,“通衢大邑”特指交通网络发达、商贸繁荣的大型城市。其核心特征包含:
- 地理枢纽属性:如《汉书·地理志》描述洛阳“东贾齐鲁,南贾梁楚”,体现枢纽地位;
- 经济文化辐射力:参考《梦粱录》对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的记载,反映大邑的集聚效应。
三、现代应用
该词现今多用于历史地理研究及文学创作,例如描述唐宋时期扬州“舟车冠盖,通衢大邑”的盛况(《中国城市史纲》)。其近义词“水陆要冲”“都会名城”可参照《古代汉语词汇学》中的语义分类体系。
网络扩展解释
“通衢大邑”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tōng qú dà yì,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通衢:指四通八达的道路;大邑:指规模较大的城市或都会。
- 整体含义为四通八达、繁荣昌盛的大都市,强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且经济发达。
- 与“通都大邑”同义,常作为中性词使用。
2.出处与用法
- 出处:清代王瑬《钞币议》中首次记载:“又令通衢大邑设立官局……”。
- 语法功能:作宾语,泛指大城市。例如:“上海作为通衢大邑,自古便是商贸重镇。”
- 结构:联合式成语,由“通衢”和“大邑”组合而成。
3.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通都大邑、繁华都市。
- 反义词:穷乡僻壤、偏僻小镇(注:反义词未在古籍中明确对应,此处为逻辑推导)。
4.例句参考
- 古籍用例:“通衢大邑设立官局,民以他省钞至者,验明准其换本省钞行用。”。
- 现代用例:“随着高铁网络的完善,许多中小城市也逐渐发展为通衢大邑。”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的典故或用法,可参考《汉语成语大词典》或权威古籍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扁平足变数器碧瑶杯谗怒撤离赐疑催取等夷之心胴肛对床夜雨犯不上返掌发晕匪徒芬馨拂枕席哽咽宫室广柑古离古怪合两为一黄鹤醉翁鹘饼回睨慧智贾女私窥建言挢虔交藤吉莫鞾畸重畸轻浚导暌阻寥寂龙卵麦樱駡题魅狐甿隶目莲戏糯麦旁枝樯竿凄戚劬精煞场市斤枢近思慕沓出谭天説地天人际提劲撒野铜堑兔鈎无独有偶五经扫地乌行乡愁乡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