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种,三类。《易·巽》:“ * :悔亡,田获三品。” 高亨 注:“田,猎也。品,种也。筮遇此爻,其悔将亡,行猎将得三种猎物。”《书·禹贡》:“厥贡惟金三品。” 孔 传:“金、银、铜也。” 孔颖达 疏:“ 郑玄 以为铜三色也。”《太平广记》卷四○一引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张彦》:“ 巴巫 间,民多积黄金,每有聚会,即于席上列三品,以夸尚之。”
(2).三等,即上、中、下三等。 汉 刘向 《说苑·政理》:“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彊者之政胁之。”《后汉书·循吏传·秦彭》:“每於农月,亲度顷亩,分别肥塉,差为三品。”《隋书·经籍志序》:“ 煬帝 即位,秘阁之书,限写五十副本,分为三品: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紺琉璃轴,下品漆轴。” 清 王夫之 《知性论》:“以三品为性,要其终而言之,三品者非无所自成。”
"三品"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五个维度解析:
一、古代官吏等级制度
《汉语大词典》记载,周代将官员分为"三品九等",即上卿、中卿、下卿三个品级。唐代《通典·职官》进一步明确三品为高级官员,对应太常卿、御史大夫等职,俸禄规格与礼仪待遇显著高于四品以下官员。
二、物质分类体系
《尚书·禹贡》最早提出"三品"物质观,将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品田、中品田、下品田),矿产则分"金三品"(黄金、白银、赤铜)。这种分类法影响了后世《天工开物》等典籍的编纂体例。
三、道德伦理层次
《荀子·大略》载:"人有三品:上智、中人、下愚",构建了基于认知能力的道德分层理论。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在此基础上发展为"气质三品说",将人性分为至善、可善可恶、纯恶三类。
四、佛教修行阶位
《法华经·安乐行品》提出菩萨修行的"三品安乐行":身安乐行、口安乐行、意安乐行。唐代窥基《法华玄赞》将此细化为禅定、持戒、慧解三个修行维度。
五、现代应用范畴
《现代汉语分类词典》收录"三品"作为物品管理术语,特指危险品、贵重品、特殊品三类需特别监管的物资。此分类标准被广泛应用于物流仓储行业的质量管理体系。
“三品”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
官员品级
指正品、副品、从品三个等级,用于区分官员的地位和权力。例如,汉代将官员分为上、中、下三等,与俸禄、职权直接相关。
物品分类
危险物品分类
在运输安全中,“三品”指危险品、易燃易爆品、毒害品,如汽油、烟花爆竹等(常见于政府公告)。
农产品等级
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A级/AA级)、有机食品,代表不同安全与质量标准。
药物学分类
《神农本草经》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
“三品”在不同场景下有不同定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若需具体领域的完整信息,可参考相关来源(如政府公告或古籍释义)。
背信弃义赑响残横参镂僝偢趁风诚荩成衰宸心尘躅重圆辞翰蹈袭覆辙登号地架哆啰呢额赏鹅眼钱奋节焚砚干性油格里历馆阁体国歌国货解围寄迹山林唧哩咕噜讥评开边竷竷靠身文书捞摸令支漏积满世间目连母临俳文破漏铺扬七策五成奇山异水僧残杉板子山朵珊瑚在网使乖室学霜气睡王遂心快意台照天趣同情心屯官围棋闲路闲燥邪见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