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括的意思、稽括的详细解释
稽括的解释
犹稽征。 宋 陈师道 《后山谈丛》卷四:“ 景德 四年,三司使 丁谓 復行稽括,比 咸平 六年税额增三百四十六万五千二百二十九贯石。”
词语分解
- 稽的解释 稽 ī 停留:稽留。稽滞。 考核:稽核。稽查。稽考。无稽之谈。 计较:反唇相稽。 至。 姓。 稽 ǐ 〔稽首〕古代的一种礼节,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笔画数:; 部首:禾; 笔顺编号:
- 括的解释 括 ò 扎,束:括发(束起头发)。括约肌。 包容:包括。概括。总括。囊括。 括 ā ㄍㄨㄚˉ 榨取,搜求:搜括(亦作“搜刮”)。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虽然"稽括"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未被广泛收录,但其含义可以从其构成语素"稽"和"括"的本义及古汉语构词法进行权威性解析:
-
"稽"的本义与引申
- 本义: 停留、延迟。如《说文解字·稽部》:“稽,留止也。” 指事物或行为处于停滞、滞留的状态。
- 核心引申义: 考核、查考、核查。如《尚书·周官》:“王曰:呜呼!凡我有官君子,钦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其尔典常作之师,无以利口乱厥官。蓄疑败谋,怠忽荒政,不学墙面,莅事惟烦。戒尔卿士,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位不期骄,禄不期侈。恭俭惟德,无载尔伪。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居宠思危,罔不惟畏,弗畏入畏。推贤让能,庶官乃和,不和政庞。举能其官,惟尔之能。称匪其人,惟尔不任。” 其中“议事以制”即需稽考典章。 此义强调对信息、事实或行为的仔细审查与核对,是“稽括”中体现“核查、综合”含义的来源。
-
"括"的本义与引申
- 本义: 结扎、捆束。如《说文解字·手部》:“括,絜也。” 指用绳索等物捆束、约束物品。
- 核心引申义: 包容、总括、囊括。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此义强调将分散的事物聚合、汇总为一个整体,是“稽括”中体现“汇总、囊括”含义的来源。
-
"稽括"的合成词义
结合“稽”的“核查、考究”与“括”的“总括、包容”两义,“稽括”作为一个合成词,其核心含义可理解为:
- 对事物或信息进行全面的核查、考究,并将其汇总、归纳为一个整体。 它强调的是一种既深入审查细节(稽),又高度概括总结(括)的综合性过程或方法。
- 其意义接近于“稽考综合”、“核查总括”、“考究归纳”。
-
应用与理解
- 该词多见于古籍或特定学术语境,指一种严谨的治学或处理事务的方法:先广泛收集、仔细考辨材料(稽),再提炼要点、归纳总结(括)。
- 例如,在整理文献或研究历史时,需要“稽括”群书,即博览群书、考辨真伪,然后提炼出核心观点或编纂成书。
“稽括”意指通过仔细核查、考究,进而总括、归纳。它融合了“稽”的深入审查与“括”的全面汇总两层含义,体现了从细节考辨到整体把握的完整过程。该词虽非现代常用词,但其构词理据清晰,含义明确,体现了古汉语的凝练与精确。
来源说明:
- 引证自许慎《说文解字》,为汉语文字学奠基之作,具有最高权威性。
- 引证自儒家经典《尚书》,代表上古汉语用法及思想。
- 引证自贾谊《过秦论》,是古代政论名篇,展示了“括”的经典引申义用法。
网络扩展解释
“稽括”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历史文献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稽括(jī kuò)意为“稽征”,即征收赋税。该词由“稽”(查核、考核)与“括”(囊括、征收)组合而成,强调对赋税的核查与征收行为。
出处与例句
北宋陈师道的《后山谈丛》卷四记载:“景德四年,三司使丁谓復行稽括,比咸平六年税额增三百四十六万五千二百二十九贯石。”
此处指宋真宗景德年间,官员丁谓通过核查和征收赋税,使税额较之前显著增加,反映了该词在财政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相关词语
- 近义词:稽征、征收、赋敛
- 反义词:豁免、蠲免(指免除赋税)
补充说明
“稽括”属历史词汇,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常见于研究古代经济或赋税制度的文献中。其核心含义始终围绕“核查并征收”展开,与“机括”(机关、关键)等同音词无关联。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用例,可参考《后山谈丛》原文或宋代财政史相关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柏台磅磕板眼碑匠边谍变柑表伯词门调格貂茵订誓东储恶变放假房生燔书坑儒封执复社捬心刚介宫楼宫旆过词汉牍坏陵坏灭桦烟螖蠌花砖活头儿斝彝介怀机械运动泬若累加凌朁柳影花阴隶役昧瞀名言欠款倾耳倾竭青黎倾巧起辇求人棋子面圈留人财两空热扑扑扫地俱尽蛇蜮是得食蓼虫水荒闻令协律邪说谢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