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膏肓的意思、膏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膏肓的解释

(1).古代医学以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膈膜之间为肓。《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杜预 注:“肓,鬲也。心下为膏。”后遂用以称病之难治者。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夫治膏肓者,必进苦口之药;决狐疑者,必告逆耳之言。” 宋 朱熹 《题谢少卿药园》诗之二:“再拜药园翁,何以起膏肓?” ********* 《自述》诗之五:“人言先父丧亡日,小子膏肓疾正深。”

(2).比喻难以救药的失误或缺点。《世说新语·俭啬》“ 王戎 俭吝” 刘孝标 注引 晋 王隐 《晋书》:“ 戎 性至俭,不能自奉养,财不出外,天下人谓为膏肓之疾。” 唐 柳宗元 《寄许京兆孟容书》:“忽捧教命,乃知幸为大君子所宥,欲使膏肓沉没,復起为人。” 清 钱谦益 《与卓去病论经学书》:“犹冀百世之下,得吾言而存之,可以箴俗学之膏肓,而起其废疾也。”

(3).比喻事物的要害或关键。《魏晋南北朝墓志集释·隋卞鉴暨妻刘氏墓志》:“神都之阳,天闕之下,地乃膏肓,县连 京雒 。” 唐 张祜 《感河上兵》诗:“首尾诚须畏,膏肓慎勿轻。” 明 史可法 《请尊上权化水火疏》:“今忧时愤慨者,谓文官爱钱不怕死,武官怕死又要钱,二语真切中膏肓。”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苏仲芬》:“卿言深中膏肓,敢不佩为弦韦。”

(4).中医针灸穴位名。《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膀胱经分寸歌》:“魄户膏肓与神堂。”注:“从魄户下行第四椎下,五椎上,此穴居中,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曲脊取之,膏肓穴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膏肓(gāo huāng)是一个源自中医学的古汉语词汇,具有特定的解剖学意义和深厚的文化引申义,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于成语“病入膏肓”。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医学本义(古代中医概念)

膏肓指人体心脏与横膈膜之间的区域。古代中医认为:

  1. 膏:指心尖脂肪(心包),《说文解字》释为“肥也”,属油脂类物质。
  2. 肓:指心脏与膈膜之间的空隙,《左传·成公十年》注疏称“肓,鬲也”,即横膈膜。
    • 此区域被视为药力难达之处,故《古代汉语词典》强调:“膏肓之间,针药所不及”。

二、成语引申义

“病入膏肓”最早见于《左传》,记载名医缓诊断晋景公“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后世引申为:

  1. 疾病层面:形容病情危重,无法医治。
  2. 社会层面:喻指问题积重难返(如《辞源》释:“喻事势严重不可救药”)。
  3. 精神层面:指恶习或错误根深蒂固(《现代汉语词典》例证:“腐败现象已病入膏肓”)。

三、文化内涵

膏肓作为中医特有的解剖概念,体现了传统医学对生命机理的认知:

四、现代使用规范

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明确:

  1. 书写:不可误作“膏盲”(“盲”指失明,与部位无关)。
  2. 读音:统读 huāng(肓),与“荒”同音。
  3. 语法:仅用于固定搭配“病入膏肓”,不作独立词语使用。

权威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2. 商务印书馆《辞源》(第三版)
  3. 中华书局《古代汉语词典》
  4. 《左传·成公十年》原文及历代注疏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理论》

网络扩展解释

“膏肓”一词包含医学和文学双重含义,需从以下三方面综合理解:

一、解剖学本义

“膏”指心尖处的脂肪层,“肓”为心脏与膈膜之间的区域。古代医学认为此处是药力难以到达的部位,如《左传》记载晋景公患病时,病邪藏于膏肓之间,医者束手无策。

二、中医穴位

膏肓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定位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该穴主治:

  1. 虚损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痨
  2. 亚健康调理:改善健忘、遗精、消化不良
  3. 操作规范:斜刺0.5-0.8寸,常配伍肺俞穴治疗久咳。

三、文学引申义

成语“病入膏肓”源于上述医学认知,现多比喻:

知识延伸:古代将“膏肓”与“民脂民膏”关联,因膏脂象征人体精华,后引申指百姓血汗创造的财富。

别人正在浏览...

闇干白壳白帽拨镫法巉屼舂融大风曲大估恩榜发苶庚辰觥饭不及壶飧乖阔海绡合并症合同工皇女滑塌荐食桀骜不逊节行精洁经总钱进寇计偕簿鞠粥涝害六君子橹轮茫无头绪奴颜媚骨潘郎鬓牵叙奇俊青坻黥彭泣嗁铨量冗谬瑞庆节散更深味失少摔脸子说事四表太平岛韬秘田茀题参忘筌王佐温濡文砖乌帽红裙险拔鲜眼笑哈哈戏怠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