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阶名。 宋 制,官分阶官和职事官,如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吏部尚书是阶官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职事官名。阶官有名衔而无职事,只作为铨叙、升迁的依据,称为寄禄官。 元丰 三年改行新官制,又以尚书、侍郎等为职事官,而以旧时所置散官为寄禄官。凡职事官,自尚书至给舍谏议,其职俸以寄禄官高下分行、守、试三等,以禄令为准。如 苏轼 以工部屯田员外郎知 湖州 ,罢官后又以朝奉郎知 惠州 ,知 湖州 、 惠州 为职事,而员外郎、朝奉郎为其寄禄。 宋 陆游 《尚书王公墓志铭》:“寄禄官,自承事郎积迁至正奉大夫。”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辩史》:“ 宋 制,必寄禄官高於所任之职事,乃为行也。”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九》、《宋史·职官志十一》。
寄禄官是宋代官制中的核心概念,主要用于确定官员的品级、俸禄及升迁依据,其含义和演变可概括如下:
寄禄官是宋代特有的官阶制度,指仅有官衔而无实际职事的虚职。例如苏轼曾任“工部屯田员外郎”,此为寄禄官阶,而“知湖州”才是实际职务(职事官)。
与职事官分离
宋代实行“官、职、差遣”分离体系:
俸禄依据
官员俸禄按寄禄官阶发放,职事官仅领取岗位津贴。例如元丰改制后,职事官俸禄需根据寄禄官等级分“行、守、试”三等发放。
元丰改制前
寄禄官与职事官名称混杂,如尚书既可能是虚衔也可能是实职,导致官制混乱。
元丰改制后
该制度导致宋代冗官现象严重,如北宋官员数量达唐太宗时期的27倍,大量虚衔官员只领俸禄不履职。但通过分离官阶与职务,也缓解了官员晋升与职位有限的矛盾。
作为成语,“寄禄官”衍生出批评官员尸位素餐的含义,指只贪图俸禄却不尽责之人。
寄禄官,又称寄履官,是指将官员派驻到边远地区或者其他部门履行职务并领取俸禄的制度。寄履官是古代中国的一种行政管理手段,用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
《寄禄官》这个词在汉字中的拆分如下:
寄(宀+土):部首宀(宝盖)+笔画3
禄(礻+卜):部首礻(示、礼)+笔画7
官(宀+子):部首宀(宝盖)+笔画5
《寄禄官》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在古代,朝廷会将一些官员派驻到边远地区或者其他部门管理,这些官员在接到任命后,会到达所属地区履行职务并领取俸禄,因此被称为寄禄官。
关于《寄禄官》的繁体字是「寄祿官」。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区别。《寄禄官》可以通过以下古代写法表示:
寄:「寂」+「丨」
禄:「礻」+「卜」
官:「宀」+「子」
《寄禄官》在古代的使用场景如下:
古代朝廷会派遣寄禄官前往边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控制。
与《寄禄官》相关的组词如下:
寄宿、官员、禄位、履职、边疆
与《寄禄官》意义相近的词语有:寄驻官、派驻官、駐守官。
没有明确的反义词与《寄禄官》相对应。
騃幼按劾北房表薄不得不尔策告劖削当元担险导线倒栽顶承多蝇贰猜峯牛丰屋生灾分卫付命裹头内人詪詪阛閈隳亡家底家姬兼朱重紫禁肉棘下生纪载铿如哭庙狼飡虎咽凌侪林囿六一诗话率古茅卜密石谋府俳谑盘缠配坐譬似秦树楚天七七事变柔輭商行深知灼见时蹇诗力数众髫龄物牲无忧洞雾罩相映成趣嚣人犀伻歇和西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