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阶名。 宋 制,官分阶官和职事官,如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吏部尚书是阶官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职事官名。阶官有名衔而无职事,只作为铨叙、升迁的依据,称为寄禄官。 元丰 三年改行新官制,又以尚书、侍郎等为职事官,而以旧时所置散官为寄禄官。凡职事官,自尚书至给舍谏议,其职俸以寄禄官高下分行、守、试三等,以禄令为准。如 苏轼 以工部屯田员外郎知 湖州 ,罢官后又以朝奉郎知 惠州 ,知 湖州 、 惠州 为职事,而员外郎、朝奉郎为其寄禄。 宋 陆游 《尚书王公墓志铭》:“寄禄官,自承事郎积迁至正奉大夫。”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辩史》:“ 宋 制,必寄禄官高於所任之职事,乃为行也。”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九》、《宋史·职官志十一》。
"寄禄官"是中国古代职官制度中的特殊称谓,主要指宋代确立的以官阶决定俸禄等级、不直接对应实际职事的官职体系。该制度通过"官"与"差遣"分离的形式运作,官员的品级待遇(寄禄)与其实际承担的工作任务(差遣)形成二元结构。据《宋史·职官志》记载,该体系始于元丰改制,旨在解决前代官职名实不符的问题,实现"以阶易官,以寄禄为秩"的制度设计。
其核心特征包含三个层面:第一,作为官员身份等级的标志,依据《庆元条法事类》规定,寄禄官阶共分九品三十阶,每阶对应不同的俸禄标准;第二,实际行政事务由差遣官负责,形成"职事官"与"寄禄官"的权责分离;第三,具有考核激励功能,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官员考课优异者可晋升寄禄官阶,从而提升待遇。这项制度对后世官僚体系产生深远影响,明代散官制度即承袭其设计理念。
在语言学研究领域,《汉语大词典》收录"寄禄"词条,释义为"宋代表示官员品级以定俸禄的官称",准确概括了该官职的俸禄定级功能。现存宋代官制文书如《吏部条法》中,仍可见"其寄禄官已及三品,合封赠父母"等记载,印证了其在官员待遇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寄禄官是宋代官制中的核心概念,主要用于确定官员的品级、俸禄及升迁依据,其含义和演变可概括如下:
寄禄官是宋代特有的官阶制度,指仅有官衔而无实际职事的虚职。例如苏轼曾任“工部屯田员外郎”,此为寄禄官阶,而“知湖州”才是实际职务(职事官)。
与职事官分离
宋代实行“官、职、差遣”分离体系:
俸禄依据
官员俸禄按寄禄官阶发放,职事官仅领取岗位津贴。例如元丰改制后,职事官俸禄需根据寄禄官等级分“行、守、试”三等发放。
元丰改制前
寄禄官与职事官名称混杂,如尚书既可能是虚衔也可能是实职,导致官制混乱。
元丰改制后
该制度导致宋代冗官现象严重,如北宋官员数量达唐太宗时期的27倍,大量虚衔官员只领俸禄不履职。但通过分离官阶与职务,也缓解了官员晋升与职位有限的矛盾。
作为成语,“寄禄官”衍生出批评官员尸位素餐的含义,指只贪图俸禄却不尽责之人。
安慰边果吃斋捶胸跌脚雏鬘出气洞粗活大大小小倒口子倒卓方割凡号割恩断义公实含和荷包回流甲坼贾惠交钱嚼舌几度金闺玉堂酒兵臼科诀断可儿口诵心惟掳获卤质美士蟠编烹臛七搭八挈持欺瞒夹帐轻怜重惜秦垢秋见肉头深伏笙管乐生龙活虎深味食牀衰蹇双周刊松下松腴太虚它年贪耄铜腥穨年脱字枉絶文秀杌床五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