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古代对官吏的职务、称号等降级或削除。《三国志·蜀志·来敏传》:“前后数贬削,皆以语言不节,举动违常也。”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二:“今日为宰相,明日有贬削为匹夫者。” 清 龚鼎孳 《岁暮行》:“有司纍纍罪贬削,緡钱难铸山非铜。”
贬削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由“贬”和“削”两个语素构成,多用于古代文献,指通过降低官职或削减爵禄的方式实施惩罚。以下是具体解析:
指降低官职或地位,如《说文解字》释为“损也”,引申为降职、贬谪。
本义为用刀削除,引申为削减权力、爵位或封地,如《广雅》注“削,减也”。
二者组合后,“贬削”强调通过降职与削权双重手段实施惩戒,常见于史书对官员过失的记载。
“帝以(宇文)述等兵败,诏贬削为庶人。”
此处指将领战败后被革除官职、削去爵位,贬为平民。
记载唐代对渎职官员“或贬削阶品,或除名流配”,体现其作为制度性惩罚手段的用法。
多针对官吏、贵族,反映古代等级制度下的身份惩戒。
严于单一“贬谪”,包含职位与特权的双重剥夺,接近“革职削爵”。
常与政治过失(如渎职、谋逆)关联,见于正史刑法志或列传。
权威来源:
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的条目分析,并援引《资治通鉴》《旧唐书》原典印证用法。
“贬削”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biǎn xuē,其核心含义为古代对官吏的职务、称号等进行降级或削除。以下是详细解释: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三国志》《宋史》等史书,或参考《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
砭鍼崇实虫眼出息攒射丹史倒悬之危逗遛敦处朵罗方伯放物枎疏赶山鞭宫靴鼓桴会期嘉答解形记分册鸡口牛后决渎抗击刻足适屦懒版两阶两雄不并立怜念灵牀吝悭鸾辂马主猛不防茗糜密学磨缠谋识南荒辟幕贫虚清幽擒纵琼姿曲艺十二金人室如悬罄受福授任缞服暑月俗思逃逝特肩歪剌骨顽钝文职圬镘跣附陷于校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