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福的意思、受福的详细解释
受福的解释
接受天地神明的降福。《易·困》:“利用祭祀,受福也。”《汉书·礼乐志》:“下民安乐,受福无疆。”《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所以世人惟这等人为得天独厚,也惟这等人为受福无穷。”
词语分解
- 受的解释 受 ò 接纳别人给的东西:接受。感受。受精。受权。受托。受降。受益。受业(a.跟随老师学习;b.学生对老师自称)。受教。受领。受聘。受理。 忍耐某种遭遇:忍受。受苦。受制。受窘。受累(受到劳累)。 遭
- 福的解释 福 ú 一切顺利,幸运,与“祸”相对:福气。享福。造福。祝福。福利。福音。福相。作威作福(原指统治者专行赏罚,独揽威权。后形容滥用权势,横行霸道)。 旧时妇女行礼的姿势:万福。 祭神的酒肉:福食。福酒
专业解析
受福是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接受福分或神灵赐予的福祉,强调被动承接祥瑞的语义特征。以下从词典释义、文化渊源及现代用法分述:
一、核心释义
-
字义解析
-
文化语境
在儒家礼仪与民间信仰中,“受福”常与祭祀、祈福仪式关联:
- 礼仪场景:古代祭祀后,参与者分食祭品(胙肉)以“受福”,象征神恩降临(《礼记·郊特牲》)。
- 民俗延伸:百姓于庙宇“受福”(如领取平安符),体现对超自然赐福的敬畏(清《燕京岁时记》载庙会“受福”习俗)。
二、语义演变与现代用法
-
古典文献用例
- 《诗经·大雅·旱麓》:“岂弟君子,福禄攸降。”郑玄笺:“神受而福之。” 指神灵纳祭后赐福于人。
- 汉代焦赣《易林》:“受福四国。” 喻泽被广远。
-
当代语义
现代汉语中,“受福”仍保留“承受福泽”的古义,但多用于书面或特定语境:
三、权威参考来源
-
辞书释义
-
学术文献
- 王力《古代汉语》:“‘受’字多表被动承受,如‘受禄’‘受福’,与‘授’相对。”
- 许嘉璐《中国古代礼仪辞典》(中国友谊出版公司):详释祭祀中“受福”为“饮胙”环节,象征神人共飨。
-
文化研究
-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分析民间“受福”行为蕴含的祈福心理与集体仪式感。
四、引用文献
- 《汉语大词典》. 商务印书馆, 1994.
- 王力. 《古代汉语》. 中华书局, 1999.
- 许嘉璐. 《中国古代礼仪辞典》.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0.
- 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网络扩展解释
“受福”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概括为接受天地神明的降福,强调通过某种方式(如祭祀、德行等)获得来自神明或自然的赐福。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字面含义:
“受”指接受、承受,“福”指福气、福祉,组合意为被动或主动地获得福分。
- 语境延伸:
既可用于宗教、祭祀场景(如神明赐福),也可用于描述因德行、努力等获得福报(如古籍中的“得天独厚”之人)。
二、经典出处与用法
- 《易经·困卦》:
“利用祭祀,受福也。”
指通过祭祀活动接受神明降下的福泽。
- 《汉书·礼乐志》:
“下民安乐,受福无疆。”
描述百姓因德行或顺应天道而获得无限福报。
- 清代《儿女英雄传》:
“惟此等人为受福无穷。”
强调德行高尚者能长久享福。
三、现代用法与例句
- 宗教/传统语境:
“庙宇祭祀时,信徒祈求受福于神明。”
- 日常引申义:
“他一生行善,晚年终得受福,儿孙满堂。”
- 警示与谦逊:
“盛满易为灾,谦冲恒受福”(张廷玉名言),提醒谦逊方能长久得福。
四、补充说明
- 与“享福”区别:
“受福”侧重福分的来源与接受过程(如神明、自然、他人赐予),而“享福”更强调福分的享用状态。
- 文化背景:
该词常见于古籍、祝祷文或传统文化讨论,现代口语中使用较少,多用于书面或特定仪式场景。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易经》《汉书》等经典文献,或查看来源网页。
别人正在浏览...
挨牌暴税本愿币值长啜大嚼畜豪大地回春大汗淋漓诞幻不经打热登绩丁字库东头供奉敢决膏土格种苟止癏官桧宅鼓柁海角天涯寒乡横汉合扑会应货寳护丧湔浣假日经济妗娘驹影客观存在餽送遴补林熙买单梅候昧心媒谮縻絷怒吽吽配饰贫艰品头题足普选切实可行三年不窥园生谷黍稭祀贡天理昭然同天节退版万人敌乌蠋翔鸾贤厚笑场霞觞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