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觉的意思、味觉的详细解释
味觉的解释
[taste;gustatory sensation] 味觉感受器受到化学物质刺激后在味觉中枢引起的感觉,由酸、甜、苦、咸四种基本感觉组成
详细解释
舌头与液体或者溶解于液体的物质接触时所产生的感觉。味觉最基本的有甜、酸、苦、咸四种。
词语分解
- 味的解释 味 è 舌头尝东西所得到的感觉:味觉。味道(亦指兴趣)。滋味。 鼻子闻东西所得到的感觉:气味。香味儿。 情趣:趣味。兴味。意味。津津有味。 体会,研究:体味。耐人寻味。 量词,指中草药的一种:五味药。
- 觉的解释 觉 (覺) é 人或动物的器官受刺激后对事物的感受辨别:感觉。知觉。触觉。视觉。觉察。 醒悟:觉悟。觉醒。“觉今是而昨非”。 觉 (覺) à 睡眠(从睡着到睡醒):午觉。睡了一大觉。 笔画数:;
专业解析
味觉是人类通过口腔内化学感受器识别食物特性的生理功能,其核心机制由味蕾细胞与神经传导共同完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味觉指"舌头与液体或溶解于唾液的物质接触时产生的感觉,包括甜、酸、苦、咸等基本类型"。《生理学大辞典》进一步说明,人类拥有约8000-10000个味蕾,每个味蕾包含50-150个受体细胞,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感知呈味物质。
现代感官科学将基本味觉扩展为五种:甜(对应碳水化合物)、咸(钠离子通道激活)、酸(氢离子浓度)、苦(防御有毒物质)及鲜味(谷氨酸受体反应)。《中国大百科全书》指出,鲜味受体基因T1R1/T1R3的发现使鲜味在2002年被正式列为第五种基本味觉。
味觉感知受多重因素影响,《食品感官评价》研究显示:温度在22-32℃时敏感度最高;唾液分泌量可改变呈味物质浓度;嗅觉丧失会导致80%味觉感知缺失。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记载"五味入五脏"理论,强调辛入肺、酸入肝的生理关联性。
跨文化研究表明,不同地域存在特异性味觉认知。如《中华饮食文化史》记载,川菜"麻辣"属于复合痛觉而非基础味觉,而日本学者提出的"コク味"(浓厚感)尚未获国际公认。
网络扩展解释
“味觉”是指通过口腔内的化学感受器(主要是味蕾)感知食物或物质味道的能力。它是人类和动物感知外界化学物质的重要感官之一,与生存、营养摄取和危险规避密切相关。
1.基本味觉类型
传统认为有五种基本味觉:
- 甜:通常对应碳水化合物(如糖类),提示能量来源。
- 咸:由钠离子等矿物质引发,与电解质平衡相关。
- 酸:由氢离子(如柠檬酸)触发,可能指示未成熟或腐败食物。
- 苦:多由生物碱(如咖啡因)引起,常与毒性物质关联,人类对其最敏感。
- 鲜:由谷氨酸(如味精)等氨基酸引发,代表蛋白质来源。
近年研究还提出了“脂肪味”“钙味”等潜在第六种味觉,但尚未被广泛确认。
2.生理机制
- 味蕾结构:主要分布于舌、上颚和咽喉,每个味蕾含50-100个味觉细胞,寿命约10-14天。
- 信号传递:味觉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与物质结合后,通过神经信号传递至大脑皮层处理。
- 区域分布:传统认为舌头不同区域专司不同味觉,但现代研究表明所有区域均可感知全部味道,仅敏感度略有差异。
3.功能与意义
- 生存适应:帮助识别营养(如甜、鲜)或危险物质(如苦、酸)。
- 消化促进:触发唾液和消化酶分泌。
- 食欲调节:愉悦的味觉体验可刺激进食行为。
4.影响因素
- 嗅觉协同:约80%的“味道”实际依赖嗅觉,感冒时鼻塞会导致食之无味。
- 温度与质地:冷热或食物口感(如脆、滑)会间接影响味觉感知。
- 个体差异:基因(如对苦味受体TAS2R38的敏感度)、年龄(老年人味蕾减少)、疾病(如锌缺乏)或药物均可改变味觉。
5.特殊现象
- 味觉适应:长时间接触同种味道会降低敏感度(如持续吃甜食后觉得不够甜)。
- 联觉效应:某些人可能将味觉与颜色、形状等感官体验关联。
- 心理暗示:预期或环境(如餐具颜色)可能改变实际味觉判断。
若需进一步了解味觉神经通路或分子机制,可参考生理学或神经科学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黯忖爆肚儿北山摩崖造像残丑残军败将恻悷黜挫摧隤代漏龙雕摩对景伤情饭匕锋气风緖逢遭洑水高末贵际恒格怀迟怀给皇师圜钱灰身降生锦缘两眼黑里夫柳緑露薤律堂梦鹿腼赧鸣赞逆暑僻峤栖遯铨席屈才曲谢焫萧筛子喂驴烧地卧,炙地眠魫灯设仪食咽时易世变受辱暑絺倏而素履太弟逃形条肄同极头癣物卢物始绡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