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拘留候审。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归山》:“这件机密重案,不可丝毫洩漏。暂将 蔡益所 羈候园中,待我回衙,细细审问。”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冤狱》:“且非重大之情,不必羈候;若无疑难之事,何用徘徊?”
“羁候”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ī hòu,其核心含义为拘留候审,主要用于古代司法语境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义分解:
整体释义: 指在案件未最终判决前,将嫌疑人暂时拘留以候审问,常见于古代司法程序。
古代文献例证:
适用语境: 多用于描述古代司法中对嫌疑人的临时管控措施,强调“暂时性拘留”与“等待进一步审理”的双重含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古代司法体系中的具体应用,可参考《桃花扇》《聊斋志异》等文献。
《羁候》是一个由12个笔画组成的汉字,它的拆分部首是“罒”和“⺍”。罒在现代汉字中属于偏旁部首,而⺍则是独体字。
《羁候》一词的意思指的是被约束、束缚的状态。这个词在古代常常用来形容被法律、规则或约束所限制的人或事物。
《羁候》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制度。在古代,人们用羁绊(绳子)捆绑牲畜,将其束缚在特定的地方,以防止牲畜逃跑或走失。所以,将这个概念引申到人类行为上,就形成了《羁候》这个词。
在繁体字中,《羁候》的写法为「羈侯」。繁体字一般在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使用较多,与简体字相比,其字形结构更加繁复。
古代汉字对《羁候》的写法与现代汉字多有不同。根据古籍《说文解字》,古时的写法为「⿰罒⿱罒丨⿱羊彡」。
1. 他因为违反校规而被羁候在宿舍里惩罚了一周。
2. 这个项目将给社区居民带来更多的羁候感。
1. 羁绊:束缚、约束
2. 羁系:捆绑、约束
3. 打羁扰:因为违法或犯规而受到限制或惩罚
近义词:
1. 束缚
2. 约束
3. 束手束脚
4. 系缚
5. 禁锢
反义词:
1. 解脱
2. 自由
3. 解放
4. 放纵
5. 自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