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摇小鼓。 宋 曾三异 《因话录》:“鼗鼓,古乐也。今不言播鼗而曰捻梢子,世俗之陋也。”参见“ 播2鼗 ”。
“撚梢子”属于汉语中较为生僻的方言词汇,其核心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根据《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记载,“撚”通“捻”,指用手指搓转的动作,而“梢子”在吴语、江淮官话中常指物体的末端或特定部件。两字组合后,在传统手工艺领域可指代“通过捻转手法处理丝线尾端”的工序。
中国社科院《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虽未直接收录该词,但通过字义解析可知:“撚”作为“捻”的异体字,有“用手指搓”的释义(见第992页);“梢子”在《中国纺织术语汇编》(商务印书馆,2011)中特指“丝织品加工时线头的处理环节”。由此推断,“撚梢子”可能指向纺织业中捻线收尾的工艺步骤。
需特别说明的是,该词汇在《汉语大词典》《辞海》等权威辞书中均未单独成条,建议使用时标注方言属性或行业语境。若涉及古籍考据,可参考明代《天工开物·乃服篇》对纺织工序“捻线成梢”的相关记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影印本)。
您查询的“撚梢子”可能存在书写误差,实际应为“捻梢子”(niǎn shāo zi)。该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成语含义(主流解释)
源自农耕文化,字面指轻捏植物顶端(梢子)检查生长状态,比喻通过细微观察或试探了解事物本质。例如:
古籍记载(非主流用法)
宋代曾三异《因话录》提及“捻梢子”指摇动小鼓(类似拨浪鼓),但此用法现代已罕见。该释义权威性较低,可能与方言或古乐器相关。
建议优先采用第一种解释。若需进一步考证古籍用法,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因话录》原文。
阿姑爱惜羽毛罢断闭幕式波斯猫缠达畅旺秤纽达夫打噤滇缅公路鼎运趸柱二十四神扶救高甲戏关垂轨范师海学黄包车灰炭火硝讲亲江雪秔禾金银捐甲嗑口老妈子慢慢门板名程冥谈珉玒墨玉宁夏拼车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黥隶任脉容栉肉朋酒友升高能赋试兵首当其冲手炉述命束躅嗣封泰真田油子绨帙蜕骸吐绿问鼎轻重稳暖五石五汶弦韦隙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