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深的山谷。《史记·魏世家》“ 絳水 可以灌 平阳 ” 张守节 正义引 唐 李泰 等《括地志》:“ 絳水 一名 白水 ,今名 弗泉 ,源出 絳山 。飞泉奋涌,扬波北注,悬流积壑二十许丈,望之极为奇观矣。”
“积壑”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释:
“积壑”指幽深的山谷,常用于描述自然景观的深邃与险峻。这一解释在多个权威词典和文献中均有记载,例如《史记·魏世家》的注释中,唐代李泰等人在《括地志》提到“悬流积壑二十许丈”,描绘了瀑布从高处倾泻至深谷的壮观景象。
古代地理文献中,“积壑”多用于描述地貌。例如《括地志》记载:“絳水……悬流积壑二十许丈”,既体现水流落差,也侧面印证了山谷的幽深。
现代汉语中,“积壑”属于较冷僻的书面词汇,常见于文学或学术语境中,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具体意象。例如:“云雾缭绕的积壑间,回荡着鸟鸣声。”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词典,或查阅《史记》相关注释。
积壑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由于长期累积而形成的沟壑。
积壑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禾部(部首:禾,音乐部)和右边是土部(部首:土,音图部)。
积壑的总笔画数为15画,其中禾部有5画,土部有10画。
积壑源自于古代汉字,最早出现在《尔雅·释诂》一书中。在繁体字中,积壑的写法与简体字保持一致。
在古时候,积壑的写法略有不同。禾部的上方还有一个额外的点,表示积壑情况下的高度变化。繁体字中仍保留了这个点。
1. 这片山区由于长期不加治理,形成了许多积壑。
2. 随着水流的冲刷,地势逐渐发生变化,原本平坦的地面上出现了许多积壑。
积壑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成新词,例如:
1. 积壑纵横
2. 逶迤积壑
3. 积壑难填
积壑的近义词:沟壑、深沟、壑道。
积壑的反义词:平原、坦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