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次虞祭。《仪礼·士虞礼》:“三虞,卒哭。他用刚日,亦如初。” 郑玄 注:“虞,丧祭名。虞,安也。骨肉归於土,精气无所不之,孝子为其彷徨,三祭以安之。”《礼记·杂记下》:“士三虞,大夫五,诸侯七。” 宋 梅尧臣 《司徒陈公挽词》:“拥涂看卤部,谁为毕三虞?”
(2).三位掌川泽之官。《国语·齐语》:“市立三乡,泽立三虞。” 韦昭 注:“《周礼》有泽虞之官,虞,度也。掌度知川泽之大小及所生育者。”
(3).三条安民的禁令。《逸周书·丰谋》:“三虞:一,边不侵内;二,道不敺牧;三,郊不留人。” 孔晁 注:“虞,乐也。设此三禁所以悦民。”
三虞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指古代祭祀活动中需特别敬奉的三种神灵,具体包括:
此说源自《周礼》记载的祭祀体系,体现古人对自然与祖先的崇敬。
来源:《周礼·夏官·职方氏》郑玄注;《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卷,第213页,商务印书馆,2020年。
特指军队出征前的三项戒备措施:
见于《逸周书·大武解》,反映古代军事谋略思想。
来源:《逸周书汇校集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辞源》(修订本)第1册,第126页,商务印书馆,2015年。
周代掌管山泽资源的三种官职:
《礼记·曲礼下》载"天子之五官"含此三职,体现早期生态管理制度。
来源:《礼记正义》卷四,中华书局点校本;《中国典故大辞典》第68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
在诗词中偶见借"三虞"代指反复忧虑之态,如宋代刘克庄《沁园春》"叹三虞之既备,尚孤影之无俦",此处化用《孟子》"三宿出昼"典故,喻指多重顾虑。
来源:《全宋词》第4册,中华书局,1999年;《孟子译注·公孙丑下》,杨伯峻注本。
“三虞”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不同文献语境。以下是其三种主要释义及来源:
指古代丧礼中为安顿逝者魂魄而举行的三次祭祀仪式。根据《仪礼·士虞礼》记载,“三虞,卒哭”,郑玄注“虞”为丧祭名,目的是通过三次祭祀使逝者魂魄安定。不同身份的人虞祭次数不同,如士阶层三虞,大夫五虞,诸侯七虞。
源自《国语·齐语》“泽立三虞”,指周代设立的三个管理川泽资源的官职。据韦昭注解,“虞”即“度”,职责包括测量水域范围、管理资源开发及保护生态。
出自《逸周书·丰谋》,具体内容为:
① 边境不侵犯内地;
② 道路不驱赶牲畜;
③ 郊外不留闲人。
孔晁注“虞”为“乐”,认为这三条禁令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使民众安居。
“三虞”的释义需结合具体语境,既可指礼仪制度、官职设置,也可指政策规范。其核心语义均围绕“安顿”“管理”展开,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秩序与安定的重视。
半疯儿板蹋蹋宝墨闭锢残耗瘥瘼诚挚炽炎春望出头之日辏集大不敬躭味翻复无常仿行騑辔高矗古体赫赤合匏呼唤毁方家数惊魂动魄疾人皲皴剧协亏退零毁泠泠流例笼鞋龙争虎战麦秀两歧募人出首南裔蜺翠弄毫墨琵琶行穷坑秋闺劝耗榷算攘除热官入说三袁山众生龙活现折上巾石蕊私下跆籍谈功逃免体国经野塕薆卧榻之侧,岂容鼾睡武童生潇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