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骸的意思、籍骸的详细解释
籍骸的解释
用草席裹尸骨。《宋史·范纯仁传》:“ 秦中 方饥,擅发常平粟振贷……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詔遣使按视。会秋大稔,民讙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 邠寧 间有丛冢,使者曰:‘全活不实之罪,於此得矣。’发冢籍骸上之。”
词语分解
- 籍的解释 籍 í 书,书册:古籍。书籍。经籍。典籍。 登记隶属关系的簿册;隶属关系:籍贯。户籍。国籍。学籍。 登记:籍没(?)。籍吏民。 征收:籍田。 〔籍籍〕a.形容纷扰很大;b.形容名声很大;c.形容纵横交
- 骸的解释 骸 á 骨头:骸骨。尸骸。 身体:病骸。残骸。 笔画数:; 部首:骨;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籍骸"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需从构词法和古代文献用例中综合考释。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
一、字义溯源与构词解析
- “籍” (jí):
- 本义指登记名册、簿书。《说文解字》释:“籍,簿书也。”引申为登记、记录、名册等义。
- 在“籍骸”中,“籍”作动词用,意为登记、记录、造册。
- “骸” (hái):
- 本义指骨骼、尸骨。《说文解字》释:“骸,胫骨也。”后泛指人或动物的尸骨、躯体。
- 在“籍骸”中,“骸”作名词用,指尸骨、骸骨。
- “籍骸”合成义:
- 将“籍”的动词义(登记、造册)与“骸”的名词义(尸骨)结合,其字面意思即为登记尸骨、为骸骨造册。这通常指在战争、瘟疫、大规模灾难后,官方或相关机构对遇难者遗骸进行清点、记录、登记造册的行为。
二、文献用例与具体语境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战后或灾后处理遗骸的场景:
- 历史记载语境:常见于史书、政令或奏疏中,指官府对战场、灾区暴露的尸骨进行收集、掩埋(或火化)并登记在册的工作。这既是人道关怀的体现,也是统计伤亡、处理善后、防止疫病的重要行政措施。例如,史书中可能记载某次战役后,朝廷下令“籍骸骨而葬之”。
- 引申含义:有时也隐含对死难者的哀悼、纪念之意,通过登记造册,使亡者身份(或数量)得以确认和记录,不至湮没无闻。
三、现代理解与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籍骸”一词已极为罕见,属于高度书面化、历史化的词汇。其含义可理解为:
- 核心义:登记、清点并记录尸骨(尤指大规模死亡事件后)。
- 目的:用于善后处理、统计伤亡、防疫、人道安葬及纪念。
权威参考来源:
- 《说文解字》 (汉·许慎撰):对“籍”、“骸”二字的本义提供了最权威的训释。可参考中华书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点校本。
- 《汉语大词典》 (罗竹风主编):作为大型历史语文辞典,收录了“籍骸”词条并引用了相关书证,是解释该词最详尽的工具书之一。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
- 《资治通鉴》等古代史籍:此类史书中常有关于战后“掩骼埋胔”(掩埋暴露的尸骨)或类似“籍骸”行为的记载,提供了该词使用的历史语境。中华书局点校本为通行版本。
-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作为中型古汉语工具书,对“籍”、“骸”的常用义项有清晰解释,有助于理解合成词。
“籍骸”指古代对尸骨(尤指战争中或灾荒后暴露的尸骨)进行登记造册的行为,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一种行政和人道措施,现代已罕用。
网络扩展解释
“籍骸”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为用草席包裹尸骨,通常指代因饥荒、战乱等灾难后对死者遗骸的简易处理方式。以下是详细解释:
1.词义解析
- 字义拆分:
- 籍:本义为“草席”,此处引申为用草席包裹。
- 骸:指尸骨、遗体。
- 整体含义:通过草席等简陋材料收敛尸骨,常见于物资匮乏或大规模死亡的场景。
2.历史典故与出处
根据《宋史·范纯仁传》记载,北宋时期范纯仁在陕西赈灾时,因擅自开仓放粮被弹劾。朝廷派人调查时,发现当地有大量丛冢(乱葬坟),使者便“发冢籍骸”作为其赈灾不力的“证据”。这一事件反映了古代灾后处理遗骸的常见方式。
3.应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描述灾荒、战乱后的惨状,或强调安葬方式的简陋。例如:“大疫之后,乡野间籍骸无数,触目惊心。”
4.现代使用
“籍骸”属于生僻古语,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宋史》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
别人正在浏览...
阿呀版型遍布草螽柴桑伦逞露崇德报功綷粲大男小女大壮腣胿丁一卯二帝王州二叔鄂申蕃人飞隼甫甫夫妻船干仗告飨官妓灌口二郎关山飞渡河落阂心后梢花花面黄紫祸罚岌峇解雇秸子旧业跨栏赛跑龙髥卤菜论理旅谒马程门子钱民赋木齿拈断髭须槃槃国清庙器青蟹曲临入征觞歌上述射猎省头香首涂庶揆谈笑有鸿儒透额罗驮家婉拒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