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灌口二郎的意思、灌口二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灌口二郎的解释

也称二郎神。相传 秦 时 李冰 及其次子曾在 灌口 开 离堆 ,锁孽龙,有德于 蜀 人, 蜀 人因此建庙祭祀,奉之为神灵。后演变为小说,戏剧中的神话人物。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五:“有方外士,为言 蜀 道 永康军 城外 崇德庙 ,乃祠 李太守 父子也。太守名 冰 , 秦 时人,尝守其地。有龙为孽,太守捕之,且凿崖中断,分江水一派入 永康 ,锁孽龙於 离堆 之下。有功於 蜀 人,至今德之,祠祭甚盛……号曰 灌口二郎 。”《朱子语类》卷三:“ 蜀 中 灌口二郎庙 ,当初是 李冰 因开 离堆 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出来。”《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好似那 灌口二郎 离宝殿。”亦省称“ 灌口 ”。 宋 洪迈 《夷坚支丁志·永康太守》:“ 永康军 崇德庙 ,乃 灌口 神祠。”《武王伐纣平话》卷上:“其太子生得相貌堂堂,浑如 灌口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灌口二郎"是中国民间信仰及古典文学中的神祇形象,具有三重文化释义:

一、词义溯源与别称

该称谓始见于宋代文献,原指四川灌县(今都江堰市)岷江流域祭祀的水利神祇。《蜀中广记》卷七载"秦时李冰治水,其子二郎佐之",后演变为镇水护堰的地方守护神,故称"灌口二郎"。明代《二郎宝卷》将其与道教战神杨戬形象融合,衍生出"清源妙道真君"等封号。

二、形象特征

其标准造像包含三目(额间竖目)、三尖两刃刀、哮天犬等元素,《封神演义》第四十回描述其"面如傅粉,唇似涂朱,眼运精光"的英武姿态,体现驱邪镇煞的神职功能。宋代《梦粱录》记载临安二郎庙会中"彩旗鼓吹,导神射弓"的祭祀仪轨。

三、信仰流变

该崇拜包含三重文化层累:

  1. 李冰次子原型(水利神)
  2. 隋代赵昱斩蛟传说(《龙城录》)
  3. 明代《西游记》《封神演义》文学再造(战神形象)

    现存最早实物为福建泉州南宋二郎神石雕,印证其宋代已具全国性影响力。

四、现代诠释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认定其为"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典型神格",在都江堰二王庙、山西永乐宫等全国17处文保单位存有祭祀遗迹。2021年"灌口二郎神话"列入四川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网络扩展解释

“灌口二郎”是源于中国四川地区的神话人物,其含义与演变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定义

灌口二郎即民间信仰中的二郎神,起源于四川灌县(今都江堰市),因当地古称“灌江口”而得名。其形象与治水功绩密切相关,被视为护佑蜀地的水神。

二、历史渊源

  1. 李冰父子传说
    战国时期蜀郡太守李冰与其次子(李二郎)主持修建都江堰,制服岷江孽龙,蜀人为感念其功绩建庙祭祀。北宋文献《古今集记》首次记载李二郎协助治水的故事。

  2. 信仰演变

    • 唐代:已有“二郎神”“灌口神”等称呼,但未明确与李冰次子关联。
    • 宋代:道教与朝廷推动下,二郎神被纳入官方祭祀体系,功能扩展至驱邪、护国等。
    • 明清:文学作品中逐渐与杨戬(杨二郎)形象融合,形成《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经典形象。

三、文化内涵

四、其他解释

部分文献提及“灌口二郎”作为成语,形容口才出众之人,但此用法流传度较低,主流仍指向神话人物。

灌口二郎的核心含义是源于都江堰治水传说的神化英雄,其形象随历史与文学不断丰富,最终成为兼具地域守护神与道教神祇属性的文化符号。

别人正在浏览...

白绢笨货彬彬有礼猜谜倡家敞罔超言搭卖倒崩孩儿顶骨二乔翻个儿烦恼障凤皇爵肤色覆是为非负物歌风碑搆敌诃砭鸿伐红丸家间锦凡井底引银瓶惊愤兢慎举厝帘眷缭悷礼炮理屈词穷李下瓜田陆沈茅蒐铭镌逆悖平阳潜望镜诮毁穷困潦倒秋华瞿塘试差碎教索漠套版童孺吞赃拓荒无甯无热兀子乡蠹弦月窗崄躁笑柄孝门邪佚邪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