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告飨的意思、告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告飨的解释

祝告、供享。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若乃礼之祭祀,事止告饗。”《续资治通鉴·宋太宗端拱元年》:“著作局撰告饗宗庙及诸祠祭祝文称尊号, 唐 惟《开元礼》有之,稽古者以为非礼。”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告飨"(gào xiǎng)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主要源于古代祭祀礼仪,其核心含义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本义解析

  1. "告"与"飨"的字源

    "告"本义为禀报、祈请,《说文解字》释为"告,牛触人,角箸横木,所以告人也",后引申为祭祀时向神明禀告;"飨"(饗)指以酒食供奉神灵,《尔雅·释言》注"飨,献也",特指神灵享用祭品的行为。二字组合后,"告飨"指在祭祀仪式中向神明禀告事由并献上祭品,祈求庇佑。

  2. 祭祀礼仪中的专指

    在周代礼制中,"告飨"是宗庙祭祀的关键环节。《礼记·祭统》载"诏祝于室,坐尸于堂",其中"祝"即诵读祝文告神,配合酒食供奉,构成完整的告飨流程。此仪式强调通过语言祝祷与物质供奉的双重沟通,实现人神交流。

二、引申义与典籍用例

  1. 重大事件的禀告仪式

    古代帝王遇征战、灾异或登基等大事时,需行告飨礼以昭告祖先。如《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至梁父,礼祠地主……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即封禅前告飨天地的典仪。

  2. 文献中的象征意义

    《诗经·小雅·楚茨》"祝祭于祊,祀事孔明"描绘了告飨场景,后引申为对先贤精神的追念传承。宋代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虽未直用"告飨"一词,却承其精神内核。

三、文化内涵与历史演变

  1. 礼制思想的载体

    告飨仪式体现了"敬天法祖"的儒家伦理,《周礼·春官·大宗伯》详述其程序规范,彰显"慎终追远"的礼治精神。至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进一步将告飨与天人感应哲学结合,强化其政治象征性。

  2. 现代语义的转化

    随着传统祭祀仪式的式微,"告飨"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历史文献研究或文学修辞。如描述纪念活动时,"以鲜花告飨英灵"的表述,既保留了对先人的敬奉之意,又剥离了宗教色彩。


权威参考文献来源:

  1.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电子版 - 国学大师
  2. 《礼记正义》(汉·郑玄注) - 中华书局点校本
  3. 《史记》(汉·司马迁) -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4. 《毛诗正义》(唐·孔颖达疏) - 上海古籍出版社
  5.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 - 台湾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
  6.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 上海辞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告飨”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祭祀语境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释

发音与结构

文献出处

  1. 南朝《文心雕龙》:
    刘勰在《祝盟》篇提到:“若乃礼之祭祀,事止告飨。”说明古代礼仪中,告飨是祭祀的核心环节。
  2. 宋代《续资治通鉴》:
    记载宋太宗时期,著作局撰写告飨宗庙的祝文需遵循唐代《开元礼》的规范,可见其礼仪的延续性。

历史与演变

现代意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百结襃表鞭长驾远长兵宠妾愁苦春期翠楼盗课倒言大顽大邑蝃蝥东宫三少法衮方轨芳烈妃色非熊敷扬诡故河伯健儿话务员火狐见事生风津筏金戒指九陲眷荷剧恶决云儿连理之木落可便米盐博辩谜语目听怒特偶或陪床飘泠贫而无谄平朔贫寠铍针铅板千兵搴旗青琐第山草社祭什么事贳貣施御手剙守将撕掳遂遂险道神想望风采仙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