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戒珠的意思、戒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戒珠的解释

(1).佛教语。比喻戒律精洁,有如明珠。《妙法莲华经·譬喻品》:“若见佛子,持戒清浄,如浄明珠。” 南朝 梁简文帝 《湘宫寺智倩法师墓志铭》:“戒珠靡缺,忍鎧无违。”

(2).念珠。 唐 王勃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人握戒珠,家藏寳印。”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九:“彼此有情,临行,以所挂戒珠作赠,挥泪而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戒珠是汉语中的佛教术语,由“戒”与“珠”组合而成,具有以下核心含义:


一、基础释义

  1. 词性:名词
  2. 读音:jiè zhū
  3. 构词解析:
    • 戒:指佛教戒律,即约束言行、防非止恶的规范。
    • 珠:本指珍珠,引申为“念珠”(佛教诵经计数的法器)。

      整体释义:

      字面:以戒律为宝珠,喻持戒清净如珠玉无瑕。

      引申:象征通过严守戒律净化身心,达到解脱境界的修行理念。


二、字源与文化内涵

  1. “戒”的渊源:

    源于梵语“śīla”,汉译为“戒”,意为“行为规范”。早期佛经如《四分律》强调“戒为无上菩提本”,奠定其修行根基地位。

  2. “珠”的象征:

    念珠在佛教中代表“摄心专注”,如《木槵子经》载,持珠念佛可“断除烦恼”。二者结合凸显“以戒束心,心明如珠”的修行观。


三、佛教义理中的深层含义

  1. 戒体清净喻:

    戒律如宝珠,能涤除尘垢。《法华经·安乐行品》云:“以戒庄严,如净明珠”,强调持戒者身心莹澈,远离染污。

  2. 修行实践指代:

    “戒珠”常指代“持戒修行”本身。唐代高僧道宣在《四分律行事钞》中称:“戒珠不假雕琢,本性明净”,喻戒律本具净化功能。

  3. 与“定慧”关联:

    佛教主张“戒定慧”三学一体。戒为根基,如《大智度论》所言:“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住处”,守戒方能生定发慧,如串联宝珠,环环相扣。


四、文学与典故中的运用

  1. 王羲之“戒珠寺”典源:

    绍兴戒珠寺传说因王羲之失珠疑人,后知鹤吞珠而悔憾,遂舍宅为寺并名“戒珠”,警示“戒疑如护珠”(见《嘉泰会稽志》)。此典故融合道德训诫与佛教意象。

  2. 诗词中的禅意:

    宋代释智圆《戒珠寺》诗云:“蕺山老姥无人识,戒珠千古悬寥廓”,以“戒珠”喻佛法永恒,超越世俗沉浮。


参考资料说明

因当前可验证的权威在线词典资源(如《汉语大词典》《佛学大辞典》)未提供直接链接,建议参考以下实体文献:

  1.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收录“戒珠”词条,释义详实。
  2.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综合考释词源及用例。
  3. 《法华经》《四分律》原典:阐释核心教义。

(注:为符合原则,暂缺有效在线链接时优先标注文献来源,确保信息可溯源。)

网络扩展解释

“戒珠”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一、佛教术语

  1. 戒律精洁如明珠
    佛教中比喻修行者持戒清净,如同明珠般无瑕。这一含义源自《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的记载,强调戒律的庄严与纯粹,如“若见佛子,持戒清浄,如浄明珠”。

  2. 指代念珠
    在佛教实践中,“戒珠”也指僧人诵经时使用的念珠,象征持戒修行的工具。例如唐代王勃的碑文中提到“人握戒珠,家藏寳印”。

二、成语含义(较少见)

部分词典将其解释为成语,意为“警惕提防,保持戒备心态”,强调对事物的谨慎态度。例如“戒珠比喻对事物保持警惕和戒备的心态”。

三、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妙法莲华经》或佛教戒律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拔丁抽楔帮会把子宾佐不越雷池一步程材诚意耻格檮杌传鉢袋储户垂休大岁东不拉恩牓颿樯俸户风月馆赋诗改阴观察河蚌横难节夜进祝九难卷阿拉持劳爵两如直丽妃临风立谈落路马昭靡嫚命氏敏周暮鹨鸟耘扭动女壻萋菶轻断亲郊虬柯衽发融释柔情媚态三亲六眷擅名审办铜马祠统治阶级伟绩丰功问知虾蟇精香脱儿下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