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驴愁的意思、懒驴愁的详细解释
懒驴愁的解释
旧称打牲口的粗短皮鞭。 明 冯惟敏 《醉太平》曲:“懒驴愁治不了传槽病,餵猫食救不的残生命,使牛歌改不了旧音声,急归来笑听。”
词语分解
- 懒的解释 懒 (懶) ǎ 怠惰,与“勤”相对:懒汉。懒怠。懒散。懒洋洋。 疲倦,没力气:伸懒腰。浑身酸懒。 勤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懒驴愁”是一个具有鲜明民间色彩和地域特色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一种专门用来驱赶或惩罚懒惰驴子的特制鞭子。以下从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
基本词义与核心指代:
- 指一种鞭子,尤其指赶驴用的、较为粗重或带有威慑力的鞭子。其名称直白地体现了它的用途——对付“懒驴”,让懒惰的驴子发愁(害怕),从而迫使它干活。
-
构词与语义分析:
- “懒驴”:指懒惰、不肯出力干活的驴子。驴在中国传统农耕和运输中是重要畜力,“懒驴”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牲畜消极怠工的状态。
- “愁”:在此并非指人的忧愁,而是指驴子因惧怕这种特制的鞭子(带来的疼痛或威慑)而产生的“发愁”、畏惧的心理状态。
- 组合起来,“懒驴愁”以“使懒驴发愁(害怕)的东西”来命名这种鞭具,名称本身带有强烈的口语化、形象化和戏谑色彩,反映了民间语言的生动性。
-
历史应用与文化背景:
- 这种鞭子常见于过去中国北方农村地区,是农民或车夫驱使驴子(如拉磨、拉车)时的工具。其设计可能比普通鞭子更粗、更硬,或者响声更大,目的就是有效惩戒偷懒的牲口,提高劳动效率。
- 它不仅仅是一件实用工具,也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农耕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民间智慧。其名称是劳动人民根据生活经验创造的,体现了对牲畜习性的观察和利用。
-
地域性与认知度:
- “懒驴愁”一词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方言区(如华北、东北、西北部分地区)。在普通话中,它并非一个非常通用或高频的词汇,但在特定地域和特定年龄层的人群中仍有认知度。
-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它通常被归类为方言词或口语词。
-
文化关联与引申:
- 由于名称极具画面感和情感色彩,“懒驴愁”有时也被用来比喻能有效督促、惩戒懒惰者(不限于牲口,也可指人)的手段或事物。例如,严厉的规章制度、有效的监督方法等,可戏称为“懒驴愁”。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作为最权威的大型汉语语文辞典之一,其对“懒驴愁”的词条解释是定义该词含义的核心依据,明确指出其作为“鞭子”的本义和方言属性。 (注:此处无法提供真实有效链接,但《汉语大词典》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是学界公认的权威工具书)。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该词典作为规范现代汉语词汇的权威工具书,收录并解释了“懒驴愁”作为方言词的含义。
- 《中国民俗词典》:郑传寅、张健主编。该词典在解释与民间生产生活相关的器具、习俗时,可能会涉及“懒驴愁”在农耕民俗中的背景和应用。 (注:具体词条收录情况需查阅该词典,此处指其作为相关领域的参考背景)。
网络扩展解释
“懒驴愁”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解释:
一、基本释义
根据权威性较高的历史文献和词典(如网页、、),“懒驴愁”指旧时打牲口的粗短皮鞭。例如明代冯惟敏在《醉太平》曲中写道:“懒驴愁治不了传槽病,餵猫食救不的残生命”,这里的“懒驴愁”即指驱赶牲口的工具。
二、出处与例句
该词最早见于明代文学作品,如:
“懒驴愁治不了传槽病,餵猫食救不的残生命,使牛歌改不了旧音声,急归来笑听。”
——冯惟敏《醉太平》曲(引自网页、)
三、其他引申解释
部分现代网络释义(如网页、)将其视为成语,比喻因懒惰而陷入困境的人,例如:“懒驴因不愿劳作而发愁,警示人们勤劳的重要性”。但此类说法缺乏权威文献支持,可能是基于字面义的衍生解读。
四、使用注意
- 在历史文献或古汉语研究中,应优先采用“皮鞭”的本义;
- 现代引申义多见于非学术场景,需结合语境判断。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冯惟敏全集》等文献(来源:网页、)。
别人正在浏览...
败行鞭行飙流才藻层空称权称物平施穿担创垂锉角媒人大娄山脉当膺帱察地级市惰媮飞楼封签浮满干晖干酵母贡输关门捉贼郭公塼恒蔽哗沸花炬矜爱禁钱浸寻空袭枯木朽株螺纹满目凄凉弥天大祸谬恩谋约年号气略七五三全篇蘘荷儒科韶光淑气释口首身守位水楗私眷司民簑衣裙太章探本穷源铜觜外卦危言耸听温软乌乌下昼细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