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雷轰荐福碑的意思、雷轰荐福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雷轰荐福碑的解释

宋 惠洪 《冷斋夜话》卷二载, 范文正公 ( 仲淹 )镇 鄱阳 时,有书生上诗甚工,并自言平生未尝饱,天下寒饿无出我右者。时盛行 欧阳率更 字,其所写荐福碑墨本值千钱。 文正 准备为之拓印一千本,使售于京师。纸墨已具,一夕雷击碎其碑。后用“雷轰荐福碑”作为命途多舛,所至失意的典故。 宋 苏轼 《穷措大》诗:“一夕雷轰荐福碑。” 元 张可久 《卖花声·客况》曲:“十年落魄江滨客,几度雷轰荐福碑。”《古今小说·裴晋公义还原配》:“运去雷轰荐福碑,时来风送 滕王阁 。”

专业解析

"雷轰荐福碑"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文学典故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指好事突遭意外破坏,或指命运不济、时运极差。以下是基于汉语词典角度的详细解释:


一、典故出处

典出元代戏曲家马致远所作杂剧《半夜雷轰荐福碑》。故事讲述书生张镐穷困潦倒,得荐福寺长老相助,欲拓印寺内颜真卿所书碑文售卖以资助其赴考。不料拓印前夜,碑石突遭雷击粉碎,张镐的希望彻底破灭。此情节后被提炼为成语,比喻即将成功之事突遭不可抗力的破坏。


二、本义解析

  1. 字面含义

    "荐福碑"指荐福寺中珍贵的碑刻(传为唐代颜真卿墨迹),象征机遇或希望;"雷轰"指雷电劈毁,喻示意外灾祸。二字组合强调美好事物被不可预测的灾难瞬间摧毁。

  2. 深层寓意

    典故暗含中国古代"命运无常"的哲学观,反映个人努力在偶然性面前的无力感,如苏轼《穷措大》诗云:"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进一步强化了"时运"对成败的主宰性。


三、引申义与用法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收录该词条,释义为:"喻指命运乖舛,所冀望之事终成泡影。"
  2. 《中国典故大辞典》(北京大学出版社)详述典故源流,指出其承载的"天命与人事"冲突主题。
  3. 《元曲选》(中华书局版)载马致远原剧文本,为典故原始出处。

五、文学与文化影响

此成语因马致远杂剧的流传成为元明清文学中"命运悲剧"的符号,常见于诗词、小说。如《儒林外史》以"雷轰荐福,代代相承"暗喻科举制度下士人的集体困境,深化了其批判现实的内涵。


"雷轰荐福碑"以戏剧性意象浓缩了中国人对命运无常的集体认知,兼具文学美感与哲学深度,至今仍活跃于汉语表达中。

网络扩展解释

“雷轰荐福碑”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象征命运坎坷的典故,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典故出处

  1. 故事来源
    出自宋代惠洪《冷斋夜话》:范仲淹在饶州(今江西鄱阳)为官时,遇一贫困书生献诗。范仲淹见其才华,打算将欧阳询(唐代书法家,曾任“太子率更令”,故称“欧阳率更”)所书的荐福寺碑文拓印千份,让书生售卖以解困。然而,碑石在拓印前夜被雷击碎,书生因此失去翻身机会。

二、核心含义

  1. 象征意义
    该典故被用来比喻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尤其指读书人遭遇意外打击或怀才不遇。如《警世通言》中诗句:“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以对比“好运时事事顺遂,厄运时祸不单行”。

三、文学应用

  1. 诗词与戏曲中的引用
    • 元代张可久在散曲中写道:“十年落魄江滨客,几度雷轰荐福碑”,借以表达自身坎坷经历。
    • 苏轼诗句“一夕雷轰荐福碑”也化用此典,强化了其文化影响力。

四、相关背景

  1. 荐福碑与欧阳询
    荐福寺位于鄱阳荐福山(今鄱阳一中内),碑文由欧阳询书写,因书法精湛,拓本价值千金。原碑已毁于雷击,现存碑为后世重刻。

  2. 文化演变
    典故从最初的“命运无常”逐渐衍生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成为元曲、明清小说中常见的意象,如《迷青琐倩女离魂》中用“雷轰荐福碑”诅咒负心人。


这一典故通过具体的历史故事,将个人命运与不可控的外界因素结合,深刻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人生际遇的无奈与自嘲。

别人正在浏览...

骜狠八绝参燮成婚乘木愁抱大宽转倒语點句电线柢枑風門水口负气斗狠海蟹衡雍何省伙友虎头燕额阶道机能禁闺蓝缕老有所终略略连史立表铃閤龙巾轮化駡嗔门吏内馈乜邪逆防排废牌楼颇辞前代奇肱秦青穹门扰杂韧战睿博颯纚赏豫饰非刷毛树惇死模活様填书阗阗亡身文榭膴然贤辟弦外之响小凉校序匣炮